体教融合结硕果 体医结合塑品牌 ——成都体育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奥运争光 2021年09月08日  邓红杰 张鸿飞 朱琳姝

  邓红杰  张鸿飞  朱琳姝

  7月23日至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行。本届奥运会上,成都体育学院坚持体教融合之路,积极探索体医结合特色发展,聚焦东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在运动员人才培养、奥运备战医疗保障、体育传播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唱响了奥运争光好声音,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邹敬园双杠夺金的背后

  ——“体教融合”用心耕耘结硕果

  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双杠比赛中,来自成都体育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邹敬园为我国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第31枚金牌,这是邹敬园本人继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铜牌后,摘得的第二枚奖牌。近年来,邹敬园参加的世界比赛,双杠金牌从无旁落,过去的几年里,邹敬园已在世界杯多哈站双杠称王,并夺取世锦赛冠军、雅加达亚运会冠军、卡塔尔世锦赛冠军,2019年他再次勇夺世界杯冠军。

  如果说竞技体育带给邹敬园在世界舞台和奥运赛场上拿金牌的机遇和荣耀,那么帮助邹敬园等广大优秀运动员实现梦想、绽放华彩的,便是我国在体教融合道路上的创新和发展,是体育界、教育界携手育人的积极探索,是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在体教融合改革中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成都体育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与实践体教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深耕细作构建体教融合发展圈,优化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选拔体系,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邹敬园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于2017年考入成都体育学院,成为该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名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刻苦训练之余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校文化活动,曾担任校运会开幕式旗手,修完规定学分。2021年6月东京奥运前夕,邹敬园凭借优异的表现和突出的成绩,被免试推荐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2021级研究生。

  东京奥运会期间,与邹敬园同为成都体育学院在校学生或校友的共有12人代表中国队参加9个小项的比赛,总计获得1枚金牌(2021级研究生邹敬园,体操男子双杠)、2枚银牌(2011级校友杨健,跳水男子十米台;2016级校友肖雁宁,花样游泳集体项目)、1枚铜牌(2021级研究生邹敬园,体操男子团体)及1个第4名(2018级本科生黄张嘉洋,艺术体操集体全能,中国艺术体操队创境外参赛最好成绩)的优异成绩。2014级校友陈可怡获得女子橄榄球第7名,2012级校友叶娇、彭杨与2015级校友欧紫霞、徐纹娱、陈怡共同获得女子曲棍球第9名,2020级研究生黄常洲获得跳远项目男子组第10名,2020级本科生刘佳丽获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全能项目第11名。

  此外,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心理专家服务中国体操队,助力健儿们以积极的心态为国争光。东京奥运会中国男子举重73公斤级冠军石智勇的选材教练员李冬瑜,同样是经由成都体育学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为石智勇东京奥运夺金奠定了扎实基础;该校运动系2003级校友冯通毅,发挥体能训练优势积极助力中国帆板运动员毕焜取得了东京奥运季军的好成绩。

  成都体育学院大力加强大学生运动项目代表队建设,以提升运动竞技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运动项目代表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引领教学和项目发展。自2015年以来,运动项目代表队共获得全国以上赛事341金、293银、289铜,仅2021年上半年,25支校级代表队参加全国赛事,330余人次参赛,共斩获48金、36银、35铜。其中,在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高水平组男子超级联赛中,突破历史获得季军;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3×3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中,勇夺男子三人篮球公开组冠军、高水平组亚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2021年全国运动训练竞赛联盟排球联赛中,夺得男排冠军、女排亚军;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斩获田径男子甲组跳远金牌、男子甲组标枪银牌等3金3银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超级组)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男子双打冠军的建队以来最好成绩;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共斩获15金9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武术项目)选拔赛中,斩获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5金2银。

  同时,成都体育学院以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为载体,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空手道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国际运动健将10余人、国家级运动健将100余人,涌现出以散打世界冠军尤雄、国家艺术体操队队员胡雨卉、黄张嘉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运动员。艺术体操项目已成为全国唯一一支连续七届在全运会获得奖牌的队伍,并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147枚金牌、147枚银牌和137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政府授予荣誉。

  成都体育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构建体教融合大格局。成都体育学院依托运动医学学科优势,服务奥运备战工作,长期为国家级竞技队伍提供医疗、康复和科技服务;以国际体育传播研究中心为依托,成立东京奥运会舆情研究小组,承担了东京奥运会境外舆情观察工作,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托武术、运动医学、体育史等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承担国家及地方政府委托的体育事业发展工作,精心打造“中华国术研究院”,积极开展峨眉武术文化、青城武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拓展体育的文化辐射力;此外,成都体育学院还深度参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申办和承办工作,在体育人才培养、场馆建设、体育赛事合作、城市文化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合作、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科研、全民健身和健康等八个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形成文、体、商与教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生态圈,构建校地体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大格局。

  运动员夺金拿牌的幕后

  ——“体医结合”运动医学优势凸显

  在参与东京奥运会医疗保障的60多位医疗专家中,有20位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成为东京奥运医疗康复保障的主力军,赢得了行业的尊重、社会的认可以及国家的肯定,成都体育学院被誉为“队医的摇篮”。

  成都体育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原直属的六大体院之一,是全国唯一开办医学本科专业的体育院校,也是国内唯一具有医学学士授予权的体育院校。在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下,成都体育学院已构建起本、硕、博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走出了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之路。1958年,成都体育学院以著名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教授为首创建体育医院,开办骨科培训班。1960年正式开办运动保健专业。半个世纪以来,在人才培养的长期探索中,学校将体医结合作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实现伤科诊疗、正骨、理筋、按摩和伤科用药、练功养生康复的经验与中医学、现代医学、体育学紧密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体系,淬炼形成了“体医渗透、中西结合、防康并重、服务健康”的专业特色,为体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骨伤科和运动医学人才。

  加大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校整合教学系、研究所、附属医院资源成立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搭建了教、科、临相互协同的学科发展平台,充分依托奥运科技攻关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平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搭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应用实践平台;深入改革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强与腾讯、舒华等名企合作,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医疗系统、竞技体育与全民健康领域,目前拥有国家体育总局训练中心、各省区市体质监测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十余家企事业长期合作单位和四川省内数家实习基地。依托国家奥运科技攻关和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项目,学生在本科期间即有机会进入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实践工作。

  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充分结合。学校不断丰富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医学基础扎实(厚基础),体育素质和创新能力卓越(重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宽口径、多方向)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体医结合特色课程,大力推动科研、临床成果进课堂、进教材,集成创新出版系列特色教材,还创造性地将教学地点设在运动场馆,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传授知识技能。

  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在实践中锻炼具有“体医结合”特色的教师队伍,组建了一支“上临床、下运动队,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医师/康复治疗师)教师团队。教师们依托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以郑氏伤科研究为切入点,汲取现代医学的新理念,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与健康理论和技术研究,积极参与服务大众健康的课题,积累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还要求从教学和临床、各高水平运动队服务过程中提出问题,为科研赋予临床导向,积极促使科研的最终归宿落脚在解决临床问题、支撑临床发展、解决高水平运动存在问题、提升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上来。学校引进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不断与国内外专家保持深度合作,并为教师积极创造海外访学机会。

  在这样的体医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成都体育学院涌现出多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医务总监、亚足联医务委员会委员、美国运动医学会科研奖励委员会主席等高精尖人才。自2008年起,在历届夏奥会、冬奥会的备战过程中,该校共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医疗科技攻关项目近100项,为国家乒乓球、篮球、举重、曲棍球、羽毛球、射击、射箭、艺术体操、短道速滑、冰壶等奥运队伍提供医疗科技保障服务,曾两次荣获奥运会贡献奖。该校为各类国家队做医疗服务保障期间,曾涌现出47名在读学生服务平昌冬奥会周期、2名随队出征,助力实现我国短道速滑男子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等经典案例,也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的赞同和认可,并多次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多次获得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赢得了行业的尊重、社会的认可以及国家的肯定。

  在东京奥运会备战周期,该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体育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射击队、射箭队、艺术体操队等多个项目、多支队伍的备战工作,该校的运动医学专家罗安民、廖远朋等入选东京奥运会保障营,单继新、李阳阳入选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宋维君入选科技服务保障组。

  东京奥运期间,该校派出的医疗保障服务团队重点围绕中国队新冠疫情防控的全员零感染目标和运动员伤病诊疗与疲劳消除等开展保障工作。充分发挥“郑氏”中医运动医学特色优势,将郑氏特色骨伤学与运动项目伤病特点相结合,将传统的中医推拿、针灸、放松、牵引等技术与西医相结合,缓解和解决运动员因伤病带来的后顾之忧,确保运动员能以最佳状态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东京奥运会期间,成都体育学院直接参与医疗科技攻关服务的体操、射击、羽毛球、三人篮球、击剑、跳水等国家队,共获得17枚金牌、13枚银牌和9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击剑协会、中国橄榄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等先后向该校发出感谢信,对学校积极参与奥运备战医疗保障工作,选派专家亲赴东京奥运赛场为运动员保驾护航,表示充分认可和衷心感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成都体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迈步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积极作为,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