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 蕾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唱响的“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让所有人感动。作为冬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也在赛会组织、筹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曾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河北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王佳宜,听她讲述了自己作为“小小雪花”的心里话。
北京成功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的时候,王佳宜还是一名中学生,梦想的种子已经在她心中种下,想要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那时候开始,王佳宜就开始认真搜集冬奥会的资料,每天健身。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佳宜顺利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会的选拔,成功当选为志愿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在北京西藏大厦出任赛事赛区驻店保障组人员,维护媒体工作者进入会场的安全。
王佳宜说,刚上岗时,既激动又紧张,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训,但真正工作时才发现仅靠培训内容不够,更多的是要灵活变通。“在志愿服务期间,我一直记得老师提出的‘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工作信念和‘快、准、精’的工作标准。杜绝了一些安全隐患,受到了相关方面的好评。”王佳宜说。
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因为王佳宜学的是德语专业,于是她再鼓干劲提升英语水平,志愿结束后放弃休息时间练习口语。王佳宜说:“我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与外国友人交流,特别感动的是,他们不仅一直支持和理解我们的工作,还给我们鼓励和感谢,每当听到他们不标准的‘谢谢’时,我由衷感到开心。”
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恰逢春节。王佳宜和自己的志愿者同伴一起在工作岗位度过了特别的春节。王佳宜说,虽然放弃了“阖家欢乐”的传统模式,但身边是同学、其他志愿者和从世界各国来的外国友人,大家一起过了一个又热闹又盛大的春节。“冬奥会开幕式那天,我在北京西藏大厦工作,可当我远远望见鸟巢璀璨而又浪漫的烟花,内心像是绽开了朵朵鲜花,就要蹦出来似的。”
对王佳宜来说,“冬奥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交给国家的一份回复:欣逢盛世,必当不负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