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健颖/王慧静在比赛中。 赛事组委会供图
梁 琰
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场上海市大学生羽毛球比赛中,陈健颖和王慧静相遇了。当时陈健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王慧静是上海大学羽毛球队队员,二人隔网相对,切磋球技,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交集。二十年多后,陈健颖和王慧静站在了对方身边,她们是实力强劲的女双组合,正在湖北荆州进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羽毛球项目(单项)预赛,她们在女双小组赛三战全胜,雄踞小组头名,距离全运会决赛阶段入场券只差一场胜利。
在从对手转变为队友中间这二十多年,陈健颖和王慧静的交集不多,她们都住在上海,时间被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填满,但从来没有放弃对羽毛球运动的热爱。陈健颖大学毕业后找到一家外企的工作,羽毛球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毕业之后我反而开始对羽毛球特别感兴趣。我跟另外一个朋友周末到全国各地去打比赛,既可以出去玩,又能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当时没有成家,也没有孩子,两个人很自由。”王慧静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但她并不满意自己的状态,“整天坐在空调房里,感觉很压抑,所以我有时候下了班必须要去打打球,出出汗解解压,释放一下。”
由于感到银行的工作枯燥乏味,在成为上班族的第17个年头,王慧静选择辞职。辞职后她边找寻创业机会,边教小朋友打羽毛球,直到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既然你在外面教球,还不如自己开个球馆。”于是王慧静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事业,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球馆。家长对羽毛球教练的资质有要求,王慧静还考了羽毛球一级教练员证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证。陈健颖在此期间为了照顾家庭也从朝九晚五的外企工作离职,开始从事羽毛球赛事运营,业余时间她还是羽毛球教练。
陈健颖和王慧静这对羽球姐妹原本在相遇后走上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成为羽毛球行业中的一员,这何尝不是一种殊途同归?二人还通过羽毛球这个媒介,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陈健颖和她的爱人相识是在羽毛球馆,“我爱人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学校时我们完全不认识,毕业后我们回学校一起打球才遇到,之后就在一起了。”王慧静和她的爱人都在银行工作,球馆也是他们初次相识的地方,“他喜欢打网球,我喜欢打羽毛球,他看我羽毛球打得不错,就和我一起打,之后他也慢慢喜欢上了羽毛球,我也打打网球,我们的爱好都更多了。”
去年年底的全运会预选赛后,陈健颖找到了王慧静,希望她和自己一起组队参加全运会。为什么会选择找王慧静搭档?“因为到了我们这个年纪(47岁)还在坚持打球的也不多了。”陈健颖笑言。王慧静希望通过参加全运会这样的大赛给自己的羽毛球经历一个交代,“我也打球那么多年了,想着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所以她和我一说,我们俩就一拍即合,准备来打全运会了。”为了这次比赛,二人做了充足的准备。全运会每局打21分,三局两胜制,体能方面对同为47岁的两人是不小的考验。没办法凑在一起合练时,她们就各自进行体能训练,之后再找时间在球场上培养默契。为了找到比赛的感觉,她们还在江浙沪地区参加了几个比赛。陈健颖是上一届全运会的混双选手,当时她打入了16强,这次参赛,她有一些经验可以和王慧静分享。
二人的一番努力体现在了赛场上的比分优势。小组循环赛的三场比赛中,她们有两场都是大比分2比0获胜,尽管第三场比赛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但是她们相互鼓励,渐入佳境,最终逆转取胜,以三战全胜的傲人战绩排名小组第一。谈到参赛目标,二人的想法很一致:“先做好自己,进了8强再说!”
“运动会让人保持年轻。”陈健颖说她从小身体不好,是羽毛球运动增强了她的体质,现在的她在球场上扎着俏皮的辫子,跑跳自如,满是“少女感”,大家都不相信她已经年近50岁。王慧静的脸上也还是满满的“胶原蛋白”,她说:“羽毛球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让我感到相见恨晚。”她们说:“羽毛球给我们带来了开心和快乐,欢迎大家都来打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