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鑫龙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 叶玉海摄
戴柏权 许晓日
“加油,廖鑫龙,坚持住!”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比武场上,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环形跑道两侧围满了为战友鼓劲的官兵。
只见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步伐沉稳、呼吸有力,正向着5公里武装越野的终点发起最后冲刺。他是廖鑫龙,在前不久的支队军事运动会上,他凭借稳定发挥取得优异成绩。然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从不适应到突破自我的艰辛历程。
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颁布实施以来,中队组织首次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结果让人警醒:及格率远远低于此前训练水平,就连廖鑫龙这样的体能尖子也仅是及格水平。这让廖鑫龙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为了提升训练成绩,他给自己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案。这套方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跑圈”,将训练分解为耐力储备、负重适应性、呼吸节奏技巧和心理调适多个模块,增加了山地跑、间歇跑、负重跑的比重,着重强化核心力量和下肢稳定性训练。
经过数月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是成绩的稳步攀升。廖鑫龙不仅恢复到了以前的训练水平,更是实现了个人成绩的新突破。此后,他作为大队的5公里武装越野课目教练员,带领更多同志突破自我。
课目简介:5公里武装越野是检验部队基础体能、战斗意志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硬骨头”课目。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对5公里武装越野的标准、细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单兵具备出色的耐力、速度和力量,更要求在背负规定重量装具(通常包括武器、弹药、防护器材等)的情况下,保持战斗状态,是对官兵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双重考验。
经验分享:5公里训练需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建议从基础阶段开始,先以空装(迷彩服、作战靴)进行训练,重点打好有氧基础和耐热能力。之后,再过渡到战斗着装训练,逐步增加负荷。
5公里跑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公里)为适应期:重点是让身体和心理逐步进入状态,控制配速,减轻紧张感。第二阶段(三至四公里)为耐受期:此时容易出现疲劳感加剧、呼吸困难、双腿沉重等情况,需有意识调节呼吸,加强心理暗示,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上,如保持摆臂和步频,并不断鼓励自己。第三阶段(最后一公里)为冲刺期:不断提醒自己“跑一步,近一步”,身体略前倾,若感觉降速则加快步频、缩小步幅,坚持冲向终点。
单纯依靠5公里跑步来提升成绩是不够的,还应结合腿部力量训练和摆臂动作练习,全面提升跑步效率。装具的松紧度也需格外注意:过松会增加身体晃动,浪费体力;过紧则会影响呼吸,加大心理压力。
起跑时人体容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切忌一开始就全力冲刺。应使用约七成力,让双腿逐步适应跑步节奏,避免前期速度过快导致后期体力不济。呼吸节奏可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方式,保证氧气充分摄入,延缓乳酸堆积。同时,要合理分配体力,根据地形灵活调整:上坡时身体前倾,缩小步幅、加快步频,借助摆臂带动身体;下坡时可适当放松,借助重力调整呼吸,使肌肉得到短暂恢复;平路则应保持节奏,稳住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