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体坛时评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本报记者 李金霞

  出差前往西安采访残特奥会途中,我在行驶的高铁上看到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首诗,其中一句“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一下击中了我的心,那会儿我未曾料到接下来的整个残特奥会的采访过程,都在生动地诠释这句话的意义。本来具有悲剧意味的主题,却好似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当命运向人们展露出狰狞,人们该怎么回击?残特奥会的赛场上,到处可见答案。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两岁患上小儿麻痹症,逐渐丧失了行走能力,终日与轮椅为伍的吴亚明,并没有就此消沉。“不能妥协。”这是吴亚明心底的声音,“不能妥协”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站上残特奥会的赛场,吴亚明已经61岁了,参加的还是从没有接触的射击飞碟新项目。赛前训练中因没掌握好平衡,曾连人带枪都摔出去,谈及此他却只是哈哈一笑。赛场上,吴亚明一枪击中的是靶子,赛场外他击中的是残酷的命运。1985年吴亚明和西安的其他9位残疾人就实现了手摇轮椅29天到北京参加马拉松国际邀请赛的创举。

  年仅16岁的蒋裕燕,在4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右臂和右腿。周围人的关爱未曾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异样,她从来不认为自己与旁人有什么区别。只在每年一次清理新长出的骨头时因为疼痛而哭泣,后来看到妈妈因此心痛得流泪后,蒋裕燕懂事地忍住了。游泳给了蒋裕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在泳池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残疾人在训练中,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精力,但每一份付出的汗水都被铭记在每一滴水花中。东京残奥会上,蒋裕燕创两项世界纪录,惊艳世界。本届残特奥会上,她参加9个项目夺得9金,让人们感受到坚持与拼搏的力量。

  身体残疾尚能一搏,智力残疾却常让家庭感到绝望。然而特奥会却为这些家庭带来希望之光。带队参赛的曹艳峰,她的儿子王启升曾是一名特奥乒乓球选手,如今因为体育改变命运,现在是洛阳市残联的职工。“我们这些孩子,只要他们认定的事情,比谁都专注。”王启升接触乒乓球时,一练两三个小时都不说累,不喊停就可以一直练。在体育比赛中,这些特殊孩子收获的不仅是动作能力的提升,还有自信阳光,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而言却是莫大欣喜。

  如果说健全人运动会选出来的是最强健的体魄,那么残疾人运动会选出来的就是最不屈的灵魂。每一位残疾人运动员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他们的身体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和工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但面对痛苦,残疾人运动员共同的性格却是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生活。不仅如此,他们往往更热爱生命和生活,更有勇气直面挑战、战胜困难。他们身上,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北京冬奥
   第04版:时尚球类
   第05版:全民健身
   第06版:体坛时评
   第07版:青少年体育
   第08版:体彩天地
丰富赛事活动 促进全民健身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阿贾克斯的豪门底蕴与众不同
广告
中国体育报体坛时评06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2021-11-09 2 2021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