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体坛时评
换位思考就像一面“镜子”

  本报记者 彭晓烯

  不久前我接到国家体育馆组织“残奥冰球服务保障”专项培训的媒体通知,原以为这是冬奥会前筹备工作中一次例行的常规报道,但之后却遇到了一次震撼心灵的课程,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

  作为体育记者,我采访过不少残奥运动员,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他们生活的细节,更极少问起他们会渴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在去往国家体育馆的地铁上,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残奥冰球服务保障”会讲些什么?我是不是可以边观察边学习?毕竟生活中遇见残障人士时,我总想帮忙他们做点什么,却不知如何适当介入。

  培训开始,老师上台后发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指令:伸出手,给我一个“人”字。我下意识地觉得这可能是要学手语,但残奥冰球服务应该不需要用到手语吧,可能是要预备服务聋哑观众的培训?在场的其他人和我一样疑惑,但都听从老师指令伸手摆了“人”字,老师挑选了两位在场工作人员,让他们走上台,展示一下自己摆的手势。当左边的工作人员摆好动作后我瞬间意识到我错在哪里,我摆的“人”是给我自己看的,而他的方向是给我们看的。那瞬间我恍然大悟,这不是一个指令,而是一面镜子。

  后面老师指导我们分组,我自告奋勇扮演视障人士,需要在志愿者帮助下把桌子上的羽毛球放在肢障人士带来的球拍上。蒙眼前,我眼前能看到桌子;但蒙上眼罩一瞬间,我突然开始怀疑周边一切,恐惧感随之而来,桌子真在我面前吗?我会撞到吗?在恐惧中,志愿者握住了我的手,直接去拿羽毛球然后放在球拍上。那瞬间我心里非常复杂,因为自己希望的是帮忙而不是有人代替我做,一股失落油然而生;但随后我明白了老师说的理性服务恰到好处“不必热情过度”和消除障碍支持为主的“向物不向人”的意义了。如果我没有体验过视障的感觉,我或许还会为别人的不领情而生气,但体验过才知道,不必过度热情和适当介入才是理性的对待方式。

  这次采访让我受益匪浅。感同身受后,我对身边的残障人士朋友有了新认识;不仅如此,我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北京冬奥
   第04版:赛场纵横·专题
   第05版:全民健身·专题
   第06版:体坛时评
   第07版:青少年体育
   第08版:体彩天地
奋进新征程 一起向未来
换位思考就像一面“镜子”
“就不生病”的体育老师可真帅
广告
中国体育报体坛时评06换位思考就像一面“镜子” 2022-01-25 2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