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冬奥特刊
听冰壶运动员场上“唠嗑”

  本报记者 王 静

  冰壶项目2月2日开赛,是北京冬奥会第一个开赛的项目。中国混双组合凌智和范苏圆战胜平昌冬奥会亚军瑞士队,为中国代表团实现首胜。两人在比赛中“唠嗑式”交流,也让全国观众耳目一新——原来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中这么有意思啊。运动员的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出来的?为什么这么清晰?2月6日,记者走进冰壶比赛公共信号制作和传输大本营,向公共信号转播团队讨教,弄明白了这些声音背后的秘密。 

  据承担冬奥会冰壶比赛公共信号制作和传输的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音频工程师杨京介绍,比赛环境声音和运动员声音的采集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冬奥会的转播标准非常高,要求提供沉浸式的声音体现,让观众“声临其境”。“冰立方”里共有四条赛道。观众观看比赛转播时不难发现,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会大声喊叫,但是无论转播在哪条赛道上进行的比赛,这条赛道上运动员的声音都会更清晰,其他赛道上运动员的声音基本听不到。这是怎么做到的? 

  杨京告诉记者,每条赛道都由一个独立的团队负责全程音频收录传输。“每条赛道上都布有23个话筒,赛道上有10个,其他的分布在每个运动员、教练员身上,以及悬挂在场馆上空。经过前端话筒布设、每个话筒的控制和后台总控制等多个环节,会随时根据运动员的现场表现进行调整。比赛期间,工作人员会盯着监视器和音频台,通过控制动态路径保证呈现出来的音量基本平衡,运动员喊声大了要及时调低音量,不能失真,也就是俗话说的声音不能劈了。” 

  运动员清晰的声音是从他们身上的无线话筒传出来的。杨京说,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小习惯,有的人习惯穿带领的衣服,有的人打几局要脱外套,有的人放大器要揣兜里,有的人话筒必须别在右边领子上,女选手的项链有时会剐蹭话筒发出极大的噪音……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技术人员必须在每局之间的1分钟内将问题精准快速解决,尽量不干扰运动员比赛,不能让他们因为话筒分心。” 

  一场比赛两支队伍对阵,场上有4名运动员,有时同时在说话,画面和音频要配合得当,画面给到谁,其声音要及时出现。“有时先出声音,用音频过渡到画面。这就需要跟视频导播及时沟通确定。” 

  正是大量幕后人员的辛勤工作,电视机前的观众才能看到精彩的比赛转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冬奥特刊
   第03版:冬奥特刊
   第04版:冬奥特刊
   第05版:冬奥特刊
   第06版:冬奥特刊
   第07版:冬奥特刊
   第08版:冬奥特刊
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实至名归
听冰壶运动员场上“唠嗑”
中国速度滑冰男子长距离“不认怂”
“破圈”的凌智希望更多人爱上冰壶
看得懂冰壶的观众越来越多了
加大供应满足需求
中国体育报冬奥特刊06听冰壶运动员场上“唠嗑” 2022-02-07 2 2022年02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