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冬奥特刊
认清差距 补齐短板 迎头赶上
中国速度滑冰男子长距离“不认怂”

  本报记者 林 剑

  “虽然没能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但未来四年我必定沉心积淀,补足短板,在2026年迎着阳光踏上向往的战场!” 

  这是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哈那哈提在国内冬奥会预选赛落选后,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一段话。哈那哈提1999年出生于新疆,是近些年我国涌现出的优秀中长距离速滑运动员。在本赛季世界杯卡尔加里站男子5000米比赛中,他滑出6分22秒132,打破了全国纪录。遗憾的是,包括哈那哈提在内的中国长距离选手并没能获得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10000米参赛资格。哈那哈提在竞争中短距离项目中也遗憾落选。 

  “和国外高水平长距离速滑选手比,我确实存在差距,而且是全方位的。但近些年,我们国家加大了对男子长距离的保障力度,尤其是聘请了世界冠军教练王秀丽。在王秀丽教练的带领下,我的成绩每年都在进步、提高,相信在下一个奥运会周期,我和其他长距离运动员一定能获得冬奥会资格,对此我充满信心。”接受记者采访时,哈那哈提说。 

  相比于已经实现冬奥会奖牌突破的短距离项目,我国速度滑冰男子长距离整体实力有限,男子5000米、10000米仅获得过5次冬奥会参赛机会,5000米最好成绩是李龑飞1992年冬奥会的第24名,10000米最好成绩则是吕树海1988年冬奥会的第29名。 

  退役不久的我国速滑长距离名将、现北京体育大学冰上运动学院教师孙龙将表示,无论是短距离还是长距离,速滑在我国仍旧是小众项目,选材面长期局限于以东三省为代表的传统冰雪强省。而速度滑冰作为“冰上田径”,在欧美拥有极高的普及率,尤其是荷兰,青少年几乎都会选择足球或滑冰作为运动启蒙。不同基数条件下,我国速度滑冰整体水平存在差距也就不难理解了。 

  孙龙将表示,不同于更要求天赋的短距离项目,长距离项目在天赋前提下,对于运动员的投入程度、科学训练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荷兰训练时,教练不会限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只要滑行效果好,无所谓动作标准不标准,而在国内,训练理念还是相对传统。”但他同时表示,近些年明显可以看到国家加大了对速度滑冰的投入保障力度,高亭宇、宁忠岩等优秀运动员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佐证。但长距离项目运动员培养需要更长的周期、更长远的规划,也需要与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保持常态化的沟通……利好的是,近些年我国速度滑冰领域正在加速推动这些工作,并已经取得一些效果。 

  采访过程中,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比赛已经结束,瑞典选手范德普尔力压鲁斯特、恩格布罗滕等一众强手获得冠军,成绩为破冬奥会纪录的6分08秒84。孙龙将说:“过去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和国际顶尖长距离滑手差距十分明显,但现在国内年轻运动员和他们的差距正在缩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男子速滑长距离项目也能实现突破。作为速滑人,我们不能怂,也不认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冬奥特刊
   第03版:冬奥特刊
   第04版:冬奥特刊
   第05版:冬奥特刊
   第06版:冬奥特刊
   第07版:冬奥特刊
   第08版:冬奥特刊
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实至名归
听冰壶运动员场上“唠嗑”
中国速度滑冰男子长距离“不认怂”
“破圈”的凌智希望更多人爱上冰壶
看得懂冰壶的观众越来越多了
加大供应满足需求
中国体育报冬奥特刊06中国速度滑冰男子长距离“不认怂” 2022-02-07 2 2022年02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