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宇 刘欢
王金刚是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的一名上尉中队长,入伍前曾接受过8年专业体育训练,凭借这一优势以及在军队中的刻苦训练,他通过了军事体育“特三级”,2017年还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极限训练勇士”。提干以来,王金刚不断钻研军事体育训练方法,逐步成长为支队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勇于创新的“金牌教练”。
科学组训促提高
在传统模式影响下,“以跑代训”“往死里练”等滞后的组训观念和方法,在基层依然大有市场。
“训练方法不科学,不仅成绩很难提高,还极易造成训练伤。”王金刚告诉笔者。在今年支队的军事体能集训中,他作为支队的军体教员,专门开展了科学组训教学:他按照人体肌肉群循环规律,区分基础、核心力量、专项、实用技能和预防伤病5个训练模块18项具体任务,让受训骨干掌握科学组训方法;他将23种动静态拉伸方法编印成册,教授大家合理使用拉力器、甩绳、哑铃等专业器械,法特莱克跑、弹跳敏捷训练等方法很快被官兵熟悉;他还专门针对训练伤防治恢复教学,将他过去在田径队学到的冰桶”治疗、韧带专项训等方法搬进营区……
“以前受伤主要靠‘养’,现在我深刻了解开展恢复性训练的重要性。”参加培训的排长阚可寒说,大家科学训练理念进一步增强,训练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训练方法。
紧贴实战练体能
“现在的情况是某市遭遇洪水,上级命令迅速抢救群众财产物资。距离30米,时间60秒,开始!”随着王金刚一声令下,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开始。像这样带有任务背景的体能训练在王金刚的工作中十分常见。
刚担任中队长那年,在他的分层组训下,中队官兵的基础体能成绩进步飞速,他们信心满满地参加支队建制中队比武,可在参赛的9个单位中,他们仅仅名列第六。
原来支队一改以往单课目竞技模式,在完成武装5公里后迅速衔接各类战术、擒敌类课目,王金刚他们虽然5公里成绩第二,但由于战士们体能分配不均、课目衔接调整时间过长,最终被其他中队超越。
吃完“败仗”的王金刚深刻反思总结,他结合各类军事训练课目特点,融合负重、敏捷、耐力等模块,将带有任务背景的综合性训练放在平时。果然,一段时间后中队的综合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中队的排长丁勇告诉笔者,以实战为牵引组织体能训练,官兵不仅体能素质有提升,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强。
竞技活动提兴趣
“自从参加完那次马拉松活动后,我就迷上跑步了。”中队下士朱帅帅从抵触体能训练到热爱跑步,他的改变源于一次特别的契机。
王金刚一直想在营区组织一次马拉松活动,在与机关协调后,由王金刚中队承办,全支队官兵自愿参加的半程马拉松活动应运而生。
王金刚了解到朱帅帅喜欢收藏纪念勋章,于是拿出一枚自己参与马拉松获得的纪念章,鼓励小朱如果能跑完全程,就将奖章送给他。小朱坚持跑完全程如愿拿到奖章,自此也对长跑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王金刚看来,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官兵热爱运动、主动训练,成绩提高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他经常组织中队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马拉松等体育竞技活动,还经常完善中队的健身房,多次组织肌肉健美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