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佳佳
运动5分钟,续航2小时。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升,运动场景不再局限于专业健身房和体育场馆,睡前壶铃硬拉锻炼核心力量、在办公室里体验座椅普拉提,清晨洗漱时练一练深蹲,逛街购物来一场爬楼梯挑战……大家巧用碎片化时间为身体“充电”。
当“碎片化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愈加重视锻炼中的效果及时反馈,配有嵌入式传感器,能够实时测量心率、运动量等数据的健身器材更受青睐。运动带来的高品质交互体验和正向情绪价值开始被关注,不同运动场景下人们对体育用品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需求,催动了健身设施供给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这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着眼于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锻炼需求,全民健身设施的智能化、智慧化升级近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室外多功能健身房、景观健身凉亭、智慧体育公园等产品推动了体育公共服务朝着精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等因素制约,一些地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还存在供给不充分、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等问题。在布局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时,如何盘活城市有限的存量空间,挖掘“边角料”空间及闲置空间,打造新场景,成为解决“健身去哪儿”问题的突破口。
在各地的实际操作中,一座座闲置仓库、老旧厂房变成社区运动场,甚至变身成为体育综合体,焕发新生机,还有许多口袋公园和小区闲置地块因为智能体育器材的落地而成为百姓的健身乐园。身边健身场景的增多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山东德州乐陵,公交站变身为健身房,人们在出行候车时能够利用智能健身器材进行科学、高效的锻炼,无须再通过玩手机打发时间。
在智能公交站亭设置的体能训练区和体质检测区,人们可以随时检测个人基本健康信息,还可以使用智能健身车、智能弯举训练器、智能侧屈训练器等智能化设备体验在专业健身房“撸铁”的畅快。为适应不同人群,器材还有自由训练模式、竞赛模式及测试模式可供选择,使用者可根据运动需求设置挡位,运动后消耗的卡路里也能实时显示。
智能化器材巧妙融入生活场景,公交站台成为百姓的体能充电站、城市健康的加油站,这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多思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需要多部门协同,引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规范有序参与,推动实现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人人共享、人人受益。期待智能化支持的健身器材能够融入更多生活场景,让群众在碎片化时间感受体育健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