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陈建伟
不到两个月,军事训练成绩提升20个百分点,体能素质也冲破了“瓶颈期”。这几日,对陆军某综合训练基地新兵营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一喜体能综合成绩较往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二喜连续三周蝉联基地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取得好成绩,获得新荣誉的背后,是该基地坚持研究重难点课目训练攻关,引入科技手段助力新兵训练。
集思广益 研究问题症结
“针对部分新兵入伍前不喜欢运动,为培养他们兴趣,我们将枯燥的训练内容进行‘包装升级’。”在“穿越火线”训练现场,班长张刚介绍说,这个体能训练课目要求受训者通过多处障碍将弹药箱送到“前线”,强度和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引体向上、俯卧撑。可即便如此,新兵们“玩”的是不亦乐乎。
该基地训练处处长袁世杰介绍,以往新兵训练都是“各扫门前雪”,新训骨干少、业务杂,不仅要抓训练,还要统思想,人力分配往往捉襟见肘。他告诉笔者:“就拿新兵班长来说,一个班长带10名新兵,新兵个体差异又参差不齐,往往是顾头不顾尾。”
班长叶品也向笔者坦言:“现在当新兵班长不仅身体累,心理更累。班里新兵有的都已达到优秀水平,可就有一些身体素质不高的同志拖了‘后腿’。”翻开叶品所带班的体能训练成绩表,完全呈“哑铃”状,训练前三和倒数后三都能找到他们班新兵的身影。对此,叶品也表示无奈。
剖析原因 败局催生变局
议训会上,新训骨干遇到的矛盾困难都摆在桌面上研究。“体能训练,锻炼的是力量,但使的不是蛮劲,锻炼的是速度,但拼的不是玩命。”该基地教研部主任盖志掷地有声地说,以往组织体能训练,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强度上,导致新兵体能不达标就加练,练伤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加大强度,再练伤。这就形成一个“死循环”,初衷是好的,可是走错了方向。
他举了个例子:一个3公里能跑进12分的新兵,或许单项成绩能取得冠军,可综合成绩却未必是冠军。体能训练重点是上肢、核心、下肢的全方位锻炼。
班长姚贺超就有过类似经历。他当新兵的时候,单项成绩个个第一,可一到连贯考核就“掉链子”。原本能拿标兵的他最终只能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
针对此,该基地训练部门联合教研部门,参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并结合新兵身体机能的实际特点,注重合理负荷、循序渐进、分类施训、均衡发展。探索出一套“量化精准科学施训”的组训模式。
量化精准 专家替代杂家
走进训练场,还发现新训骨干们组织训练时,手拿一本小手册。带着疑问,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原来,这个基地的训练部门将新训骨干创新的体能“样板”训练方法梳理成册,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军体训练。新兵营营长李林向笔者介绍,这本手册按照大纲划分的类目,区分上肢、核心、下肢、爆发力、耐力等内容,他们在请教专业体能教员的基础上还借鉴外军好的做法。既有专业教材的方法,也有骨干原创的内容。这样,骨干在组训时,就能随时借鉴,还可以结合实际,总结出更好的“金点子”,经过实训论证进行收录。
结合这本新训骨干独创的《新兵军体训练指导手册》,他们还为每名新兵开了“运动处方”。
“每名新兵身体素质不同,训练当然因人而异。”说话间,军体教员常玉麒翻开自己的教学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新兵身体机能、成绩曲线和训练计划。
这个“运动处方”的背后,是无数的“大数据”支撑。体脂率、基础代谢率、骨密度……站在一台仪器上,短短几秒,一个个数据便出现在屏幕上。卫生队队长师学章向笔者介绍,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新训骨干在组训时就会很清楚什么时候该加强度,加多大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