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惟东 张纪楠 罗寒
“5公里,时长17分40秒,平均配速3分32秒……”近日,在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综合训练场,一场练兵比武考核正如火如荼展开。近年来,该支队着眼军事训练任务实际,不断创新训练方法,持续用好信息化网络平台,让科技赋能军事体育训练,推动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
监测数据融进“一人一策”
万晓珂入伍15年,多次参加支队后勤比武取得靠前名次,但长跑一直是他的弱项,看到身边的战友在军事体育考核中相继“脱贫摘帽”后,他倍感压力。
为了补齐弱项,万晓珂暗下决心每天坚持长跑,一段时间后,非但效果不明显,还患上了筋膜炎,最后丧失信心,半途而废。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支队调研发现后,及时引进体能监测系统,运用科技化手段为每名官兵“建档立卡”,针对各自的身体指标,以“一人一策”的方式定制训练计划,科学开展体能训练。
通过体能监测系统反馈的数据,万晓珂发现自身大腿肌群力量薄弱,在“智能教练”的指导下,杠铃颈后深蹲、5公里变速跑轮番上阵,两个月后的5公里考核中,万晓珂取得了20分40秒的好成绩。
“体能数据一目了然,训练建议一键生成。”三大队教导员孙秀军介绍,该大队摒弃过去“一锅煮”的粗放训练模式,借助智能化手段,快捷便利地获取官兵的体能训练数据,科学分析、清晰掌握其训练需求,对照专业要求,融进“一人一策”,循序渐进提升官兵的体能素质。
“智能考官”严卡训考标准
机动十一中队上等兵胡月朋因身体关联部位未经过探测仪感应区,被判定为不合格。笔者在仰卧起坐考核区,目睹了“智能考官”的铁面无私。走下考场,胡月朋感慨道:“屏幕上实时显示哪些动作不标准,具体扣多少分,这个成绩不仅让我心服口服,还给我划出了训练考核的硬杠杠。”
据了解,考核系统通过摄像头和智能芯片,将考核动作简化成以人体骨骼为点连起来的线,360度无死角裁定参考人员是否达标,稍微差一点都会被“考官”无情地记录下来。训练考核过程中,“智能考官”不仅可以动态记录相关数据,还可以还原考核现场视频,实现训练考核全过程可查、可追溯、可纠错,极大地提升了考核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近年来,该支队在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中,既注重将“科学、专业、效率”的理念注入体能训练,又不断改进训练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官兵军事体育素质,为快速提升部队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紧贴实战瞄准战场需求
“5公里武装越野途中设置红外‘雷区’、救护组合练习障碍重重、隐显靶时间大幅缩短……”前不久,该支队组织多个课目综合演练,途中突发情况不断,多数比武官兵疲于应对,未能合理分配体能,导致体力消耗过快。在监测系统上,不少官兵的心率、身体状态都呈现橙色预警。
“只有平时训练从难从严,战时才能逢敌亮剑。”该支队侦察科长夏明超介绍,通过多课目连贯的战斗体能训练,全面锤炼侦察队员的体能极限,并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状况呈现红色预警,系统会提醒官兵立即终止训练。
走下考核场,尽管脸上写满疲惫,侦察中队排长时永犇却难掩兴奋地说:“‘科技+’让战斗体能越来越接近实战,逼真的战斗场景让人热血沸腾。结合考核成绩和数据分析,我们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将有氧耐力训练作为下步训练的重点。”
据了解,该支队近年来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设备,在演训中利用科技手段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实时采集分析各类训练数据,为提升训练质效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推动了战斗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