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张杰
仲秋时节,笔者走进第78集团军某旅训练场,见到各分队官兵正按照分组有序地开展训练,处处呈现着一派火热的练兵景象。该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他们针对军事体育训练专业类别多、组训保障难等实际情况,科学区分人员素质,分层分级组训,注重在优化训练内容体系、规范各级组训职责、整合训练资源上下功夫,从而提升训练质效采取的新举措。
训练课目“统” 优化内容体系
400米障碍训练场上,多个分队的数百名官兵围在一起,由旅抽组的一名金牌教员集中讲授要点知识。讲授过程中,多名示范员还同步展开分解示范,场下不时响起热烈掌声。许多官兵都感慨,这样的现场教学非常具有针对性,重难点都囊括了,照着就能学,学了就能进步。
“集约化组训,就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科学配置。”该旅作训科科长介绍,他们在探索集约化组训过程中,不仅区分共同型课目和技能型课目,还抽组各课目的优秀教员集中组训、同台比拼、交流经验。原来,以往各单位在组织军事体育训练时均由各分队分散组织,训练场地利用率也不高,现在由旅里统一规划组织,组训难的情况随之被打破。
此外,该旅还区分专业类别系统梳理训练课目,对内容相近、保障相似的课目进行集中合训,对于通用类的简单课目,则由各分队甚至各班灵活组训。把训练课目“统”起来后,器材集中用、场地不停歇,训练质效自然提高。
分级分类“训” 规范组训职责
同一分队、同一课目,竟被区分成好几波人,这是什么情况?带着疑惑,笔者实地采访了该旅某分队的陈正。他告诉笔者,之所以出现同一训练课目分成多组的情况,是他们不想对待训练搞“一锅煮”,这样不仅水平高的官兵没有上升空间,水平低的官兵也跟不上节奏。
“把训练课目‘统’起来能提升效率不假,但也不能不结合实际盲目地‘统’。”陈正介绍,一个分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兵龄结构却非常多样化,从入伍不到一年的列兵到入伍二十多年的军士长都有。针对这一情况,旅里在“统”的基础上,还注重因材施训,根据受训对象的专业类别、兵龄结构、素质基础等科学确定训练目标、内容和编组,按照“分级分类”训练的思路,区分建制单位和专业类别,缩小不同层级的成绩差异,带动整体水平提高。
现如今,训练计划更细了、资源利用率更高了,组织更加规范了。通过“摸底考核-按绩分组-针对训练”模式,官兵乐训得到了整体提升。
整合资源“保” 集约器材保障
“准备计时开始!”在完成3000米跑、单杠引体向上、30米×2蛇形跑等课目后,战士郑传兵接到新的指令。他随即投入到专项体能课目考核过程中,随后,对讲机传来综合成绩优秀的报告声。
“现在的训练节奏越来越紧,强度越来越大,课目越来越多,对应的器材保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某营军体教员牛原表示,以往一个场地只训一两个课目,现在对训练场地重新规划和人员科学分组后,能够实现场地一场多用和错时轮训,教学效率也明显提升。
据悉,该旅针对部分场地缺器材的实际情况,着眼提高训练资源利用率,按照“新建-完善-统筹”的思路,区分旅营连3个层级,对所属训练场地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实现了“一家建设,多家使用”“集中建设,一场多用”目标。该旅作训科樊参谋介绍,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多个营区修建了专门的室内综合训练场、体训馆等训练配套场所,能够满足不同气候、不同节点的练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