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思进 罗 寒
春回大地,风光旖旎。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综合训练场上,中士班长梁超越的作战靴深深陷入泥泞,他躬身冲刺时溅起的泥浆在迷彩裤上绘出斑驳图案。肩头80斤的“伤员”模型随着步伐晃动,春雨顺着下颌线渗入衣领,与蒸腾的汗雾在防弹背心表面交织成氤氲水汽,耳麦里传来中队长杨金鑫的吼声:“最后10米,你的速度决定战友生死!”
这是梁超越第30次挑战“救护组合练习”科目。三个月前,他因核心力量不足,在搬运伤员时腰扭伤,成绩垫底。如今,他的训练档案里多了一串新数据:深蹲最大负荷提升20公斤,400米障碍速度提高15%,卷腹数量提升10个——变化的源头,是近年来,该支队着眼战备训练任务实际,构设实战化练兵环境,不断创新组训方法,持续强化训练保障,推动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的生动实践。
从“吃大锅饭”到“私人定制”
“过去训练像大锅饭,现在顿顿是小灶”。杨金鑫翻开电脑里的军事训练档案,屏幕上跳动着全中队的体能数据:梁超越的弱项是腰腹静态力量,但爆发力突出;上等兵杨锴耐力强悍却柔韧性不足……每名官兵的训练成绩区分不同课目建档归案每月更新,让官兵对自己的战斗体能提升有了横向对比。
“只有不断加快军事体能训练换挡提速、创新发展,战时才能克敌制胜。”大队长李志军介绍,大队着眼训练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研究形成“一人一策”强化措施,精确划分强化训练小组,固强补弱,全面提升,有效解决以往“统一训练模式”所带来的训练效率低下问题。
从模式单一到科技赋能
训练馆内,中士祝劼正利用爬绳机进行训练。重力传感器捕捉着他的力度波动、速度、时长等数据,一旦力竭,会自动下降至安全位置。“过去训练依赖于强度,现在训练则紧贴智能化。”祝劼的班长、一级上士李文强翻出一组对比数据:使用爬绳机辅助训练后,班内成绩从平均5趟提升至10趟,而祝劼更是在最近考核中突破自身极限,打破了长期以来15趟的纪录,以19趟荣登中队龙虎榜。
这股“科技风”在整个支队蔓延。在环形跑道上,心率监控手环实时监控官兵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综合训练场,智慧考官有效提高训考质效;体能馆内,官兵利用体脂测量仪测定身体脂肪率。
从健康体能到战斗体能
“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我们必须勇于突破常规,瞄准实战刻苦训练,以变促变、以新求新、灵活机动,方能战胜对手”。该支队负责人介绍,体能是战斗力建设的基石,新修订《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中针对武警官兵执勤任务重、处突反恐要求高等实际情况和体能要求,明确区分各岗位人员职责,设立相应的考核科目,促进部队从注重基础体能和健康体能的训练,向强化战斗体能和军事技能训练的转变。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战斗体能强化训练,确保官兵在实战环境中不断经历磨练,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训练中,拉进训练场与战场的距离。
“从体能达标到战力生成,从健康体能到战斗体能”。该支队作训科科长吴鹏鹏说,下一步,将不断创新战法训法,让官兵在真、难、严、实环境中不断提高军事体能水平,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