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7:青少年体育
2025年吉林省持续开展体育支教活动~~~
2025年吉林省持续开展体育支教活动
志愿者们开启校园里的青春接力(下)

  日前,多家中央媒体记者跟随2025年“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吉林站)”的脚步,深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安图县的多所中小学,采访体育支教志愿者的支教生活。这些来自延边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的支教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爱,在边疆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自己的方式让那里的孩子们感受体育的快乐,书写属于自己的体育支教故事,也持续着这场校园里的青春接力。

  现场

  体育榜样大课堂点燃青少年足球热情

  绿茵场上的梦想传递

  六月末的吉林省安图县,松江中学的绿茵场上,欢呼声与球鞋摩擦草地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一场2025年吉林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榜样赋能 体育筑梦”校园行体育榜样大课堂活动正在展开。长春大众卓越女子足球俱乐部青年队教练员张明名,以及长春大众卓越女子足球队成员黄迪、黄可茵、闫琪走进校园,给松江中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体育课。

  活动现场,身着专业队服的教练和球员们刚一亮相,便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张明名站在队伍前方,目光坚定而又充满亲和力,她大声向孩子们布置着当天的训练任务:“快速运球到中间区域做一个假动作,做完之后把球传给你的同伴,然后慢跑回到位置……”指导训练时,张明名时不时就会大声向队员们强调着动作要点与训练意义,鼓励学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全力以赴投入训练。

  课程伊始,张明名率先示范起基础的带球动作。只见她脚步轻盈,足球仿佛被施了魔法般,紧紧跟随在她的脚下。“大家注意,带球时要压低重心,用脚内侧触球,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足球。” 她一边讲解,一边重复动作,眼神时刻关注着场下孩子们的反应。随后,黄迪、黄可茵、闫琪三位球员分散到孩子们中间,进行分队指导。

  场地一角,黄迪正耐心地纠正一名小学生的传球姿势。“手臂要打开,给队友足够的信号,传球时发力要集中。”她手把手地调整着孩子的动作,脸上始终带着鼓励的笑容。被指导的孩子起初有些紧张,但在黄迪的鼓励下逐渐放开手脚,成功完成一次精准传球后,兴奋地跳了起来。而另一边,黄可茵则带领着一群孩子进行射门练习。“眼睛盯着球门,大胆发力!” 随着她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鼓足勇气,用力将球踢向球门,虽然有些球偏离了方向,但每次尝试都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训练间隙,记者跟参与足球课的学生们聊起了天。她们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难掩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在今天的足球课上,我学了传球和假动作,这些技巧可太有用了,帮我掌握了更多运球知识。”松江中学校足球队队员李欣怡语气中满是开心,“我踢中后卫,这个位置特别重要,得防止对方进球,要做好防守。”李欣怡告诉记者,自己练足球已经有五六年了。“因为热爱,而且足球能让我变得活跃,还能结识好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体育老师或者足球教练。未来我也一定会坚持踢足球的!”

  牛瑞仪是队伍里的守门员。“我觉得今天的课虽然很短,但是让我收获了很多,专业运动员们在团队配合上很默契,也让我对传球、接球和跑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牛瑞仪说,选择足球,是因为足球能让她收获满满,她特别喜欢足球运动中团队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和队友共同庆祝胜利。“我知道踢足球很苦,还常常受伤,我现在膝盖就磕破了,但我坚信坚持就会有收获,这些伤痕都是努力训练的成果,未来我会继续刻苦训练。”

  “青少年是足球事业的未来,我们走进校园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足球的种子。”训练结束后,说起参与活动的初衷,张明名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示范和指导,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足球,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和团队精神。今天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充满热情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时间来到下午,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的绿茵场上,同样活力满满。吉林体育学院支教志愿者黄龙正带着校足球队的队员们训练。他说:“选择支教是受到学校宣传和学长学姐支教经历的影响,我自己对体育教师行业也感兴趣,所以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三个月的支教经历让他收获颇丰,从最初面对课堂的迷茫,到不断查阅资料、设计教案,逐渐成长。面对乡村孩子相对内向的性格,他选择通过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一起踢足球、做游戏、聊天等方式,来拉近彼此距离。在他看来,乡村孩子对足球的热爱尤为浓烈,学校浓厚的足球氛围让他深受感染。

  黄龙说,他希望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他们思考,加深他们对足球技术的理解。比如我会问‘踢球过程中击球点位置不同会产生什么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黄龙说,这种教学方法是他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并向学校老师请教设计而来的,学生反馈良好。

  尽管三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孩子们的足球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但黄龙希望通过纠正运球、传球等技术动作,让学生们的踢球方式更趋专业。学生王馨逸说:“黄教练把枯燥的足球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他指导我们用脚内侧传球,让我们的传球技术得到了提升,还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体育课变得生动有趣。”怀揣着成为足球运动员梦想的她,虽未向黄龙透露心声,但已在心中认定,黄龙教练的指导对自己的足球梦想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翼城县北关小学教师李慧这次也跟随媒体团一起走进吉林,考察这里体育支教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在她看来,学生热爱体育课,既源于释放学习压力的天性需求,也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改善。“以往偏远地区多由临近退休的教师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如今大量年轻专业体育教师的入职,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与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校体育的项目和内容,校园体育氛围愈发浓厚。由此可见,体育支教对于偏远地区学校意义重大。支教的体育生往往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有效补充师资力量。”李慧说。

  不过她也希望,体育支教能够长期化、常态化,让学生从训练开始到结束,都能接受系统、完整的体育教育,助力学生长期发展。同时,她还提到家校共育在体育运动推广中的关键作用。“部分家长过于重视成绩,担心孩子受伤或吃苦,阻碍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只有改变家长理念,获得家长支持,学校才能更顺利地开展体育运动。”

  人物

  在乡村小学播撒武术的种子

  6月末的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暑气蒸腾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踩着粉笔画出的“绳梯”快速腾跃。旁边的障碍训练区,灌满水的矿泉水瓶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孩子们绕着这些特殊的“障碍桶”灵活穿梭,笑声穿透热浪,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发明这些简易教具的,是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体育支教志愿者尚天赐。三个月前,这个怀揣武术梦想的年轻人,背着练功服和教案来到这所乡村小学。彼时的校园里,武术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真正的武术招式,更别提系统训练。“第一次示范五步拳时,他们眼里的光让我特别触动。”尚天赐回忆道。

  针对学生的零基础现状,他制定了分层教学计划:三年级从五步拳入门,五年级则学习八极拳小架。“五步拳比较简单,适合初学者打基础;八极拳小架是传统拳,稍微困难一点,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武术的魅力。”尚天赐解释道。

  更棘手的是教具短缺。“我原本常用的绳梯和跳绳这里都没有,只有一些标志桶等基础教具。”尚天赐清楚地知道,教具是孩子们进行专业体育训练、提升运动能力的重要工具,若无法解决,体育课的质量将大打折扣。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在操场用粉笔画出绳梯,收集空矿泉水瓶灌上水当障碍桶。这些“土教具”竟意外实用:踩绳梯练出了脚下生风的节奏感,绕水瓶练出了急转急停的灵活性。体育课上,他带着孩子们喊起武术口号,夯夯的脚步声与整齐的呼喝声,成了校园里最有力的青春节拍。

  五年级学生姚思宇如今已能轻松完成整套八极拳动作。“我现在很喜欢武术,因为我变得更强壮了。”姚思宇说。同是五年级的王琪则因为练习武术,变得更加开朗。“练武术让我变得更大方,精神气更强了。”王琪也说。三个月的武术学习不仅让孩子们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这让尚天赐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希望支教结束后,学生们能够继续坚持每天打拳,强身健体。”这是他由衷的心愿。

  不仅是孩子们,尚天赐自己也在这三个月里收获颇丰。“这是我第一次到小学支教,也是第一次在小学上课,这里的老师们教了我很多,我学会了与众多学生的相处之道,从当地学校老师身上也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自己获得了极大的锻炼。”

  更让尚天赐惊喜的是,武术课正悄然改变着校园氛围。他应学校邀请开设教师太极拳班,每天大课间,数十位老师在操场习练24式太极拳,飘逸的动作与孩子们的五步拳、八极拳相映成趣。看着师生同练的场景,尚天赐正计划着要带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参加武术比赛。

  暮色中的操场,尚天赐常带着几个孩子加练。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招一式间,汗水滴落在画着绳梯的地面上。三个月的支教时光,这个年轻的武术老师用粉笔画出了梦想的轨迹,用矿泉水瓶搭起了成长的阶梯。当孩子们能流畅打出整套拳法时,当老师们在太极拳中舒展身心时,中华武术的种子已在这片黑土地悄悄萌芽。或许某天,这些曾踩着粉笔绳梯的孩子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那段在乡村小学里挥拳踢腿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他们青春记忆里最难忘的画面。

  故事

  排球馆里的支教故事

  两代教练的互补与传承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排球馆内,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地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击球声与指导声交织。“注意手腕角度,对,就这样!”来自延边大学的支教志愿者张皓添正带着校排球队训练。珲春第二实验小学排球队共有50多名队员,他的到来有效缓解了学校排球项目的教学压力。在这里,张皓添的教学方式和学校体育老师、排球教练梁强形成互补。梁强教学严厉,习惯“先讲方法再讲道理”,而张皓添更擅长和孩子拉近距离,“先讲道理再讲方法”,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支教期间,两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梁强回忆起初见张皓添时的情景:“那时候他刚来学校,看我在进行排球训练,就问能不能一起,我说行,那就一起练。”当时梁强并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的到来会给学校的排球教学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张皓添大学时学的是高尔夫专业,但对排球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两人还有另一层渊源——都是延边大学的校友。因此,当张皓添提出想和梁强一起带排球队训练时,梁强第一时间就同意了。“我跟学校申请了一下,学校也非常支持,张皓添就这样加入了排球教学队伍。”梁强说。

  张皓添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大大减轻了梁强的教学压力。“校队一共50多个人,我有时候真的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来了以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情况。”现在在珲春第二实验小学排球队,张皓添负责带女队和低年级队员,梁强则专注于指导高年级的主力队员。两人分工合作,让训练更加高效。

  虽然是校友,但两人的教学风格截然不同,却又完美互补。“年轻人的教学方法跟我们的方法不太一样,我有时候确实比较严厉,一般是先讲方法再讲道理,就是让孩子先听我讲,然后再让他们学。但张皓添不是,他是先讲道理再讲方法,感觉比我的办法更好一点。”梁强说,“因为我一上来就比较严厉,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抵触,而他是先跟孩子交朋友,拉近学生和教练的关系,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不仅是他在跟我学习,我也在跟他学习,大家在教学相长中互相进步。”

  六年级学生刘笑菲对张皓添的教学方式感受很深。“张老师会在休息期间领着我们做游戏,比如玩‘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做蹲起或折返跑,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我们的体能,也能合理地利用碎片时间,非常有趣。”她说,“跟张老师之间的相处挺像朋友,平常他也会跟我们开玩笑。一开始也挺紧张的,毕竟那时候跟他不熟,后来他先来跟我们开玩笑,一来一回的,就变熟了。”

  训练之余,张皓添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他总是跟学生开玩笑,气氛调节得非常好,孩子们也愿意和他亲近。我往那儿一站,队员们会远远地躲到一边。但张老师一来,孩子们就会过去找他聊天‘张老师今天练什么’‘今天上课怎么样’,相处方式确实是不一样。”梁强笑着说,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排球,也更加积极地参与训练。

  虽然只有三个月,但梁强对张皓添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张皓添工作特别认真。他所学的课程和理念比我们那时候更先进。从训练方面来看,他可能在实践经验和排球的专业性上稍有欠缺,但他非常有热情,还敢跟学生说一些我想不到的话。”同时,梁强也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张皓添,“不仅是训练上的经验,还有和队员、家长沟通的方法。因为小学生家长往往会比较担心孩子,比如上周有个家长打电话说孩子没带水杯,让我帮忙告诉孩子去取并提醒他喝水。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所以需要对家长和孩子付出更多耐心。”

  除了教学,张皓添也在其他方面帮助着学校。“我会教轮滑,帮孩子们做辅助训练,在旁边指导一下动作或者帮助维持纪律,还会带二三年级的体育课,通过课程和一些小游戏去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爆发力、敏捷力和反应力。”张皓添说。

  选择参加支教,源于内心的责任感。张皓添告诉记者,上学时他经常从新闻里看到西部及边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报道,“照片里孩子们的眼神特别单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深受触动。再加上我在延边大学上学,学校的环境也对我产生了影响,于是就萌生了加入支教团、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想法。”已经过半的支教生活给张皓添带来很多改变,“尤其是孩子们,给我带来了最直接的快乐,这种快乐特别纯粹。当我陪他们训练、夸他们‘跑得真棒’,他们就会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他们表现出的对我的依赖,既是对我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和志愿者事业的决心。”

  谈到对张皓添未来的期许,梁强说:“希望他一定要不忘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别人不理解,也要坚持下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仅是在体育方面,希望他能一直保持阳光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他能更加有耐心,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顾宁 卢苇

  本版图片 王浩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赛场纵横
   第04版:球场风云
   第05版:全民健身
   第06版:体坛时评
   第07版:青少年体育
   第08版:体彩天地
志愿者们开启校园里的青春接力(下)
中国体育报青少年体育07志愿者们开启校园里的青春接力(下) 2025-07-01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