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松 李霖 祁怀远
“自‘军事训练伤防治技能’推广以来,新兵训练伤比两年前下降38%,结业考核优良率提升15%。”近日,在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组织的军事训练伤防治骨干培训会上,一组喜人的数据让两年来努力推广训练伤防治的刘杰和同事们欣慰不已。
适能评估 做好纠正性训练
“10分31秒,第一名!”随着指挥员按下秒表,正在组织3000米长跑的新兵中队顿时沸腾,战友们激动地将周广乐抛向空中。
今年1月,在新兵下队前的最后一次考核中,入伍不到4个月的新战士周广乐一举逆袭成为新兵中队最亮的“星”。可谁能想到,3个月前,3000米他根本跑不下来,其他体能课目成绩也不理想,总拖中队后腿,这让他一度对自己从军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困惑之时,支队联合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开展的“军事训练伤预防培训”让周广乐看到了希望。“我们通过‘过顶深蹲’‘直腿抬高’2个动作测试,发现他的右髋活动幅度连正常人的三分之二都达不到,判断他为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专家组成员刘杰介绍,针对这一情况,他们为周广乐量身制定了针对性纠正训练方法,反复拉伸练习。半个月不到,周广乐的髋关节逐渐松动,活动幅度打开,训练成绩突飞猛进。
运动适能评估、纠正性训练、科学热身,一整套措施为新训保驾护航。刘杰介绍说,新兵入伍时只筛查身体健康状况,而他适合做哪些运动,哪些运动活动受限,通过运动评估后可以帮他找准问题症结,开展有针对性训练,进而降低训练伤。
科技赋能 激发内在潜力
凌晨五点,心率检测仪突然发出急促报警!仪器显示正在野外宿营的200余名特战队员心率普遍下降10%,情况十分危急。指挥员请示后果断吹响集合号对部队实施宿营地转移。
去年12月,支队正在组织冬季魔鬼周极限训练。连续数天的高强度训练让特战队员身体接近透支,倒头就睡。可到了后半夜,随着地面返潮,室外温度骤降,正在宿营的特战队员心率持续走缓。正是贴在队员们胸前的“心电监测贴片”察觉到异常,发挥了大作用。
“‘魔鬼周’极限训练时间长、强度大,既要最大程度激发特战队员的身体潜能,又要保证队员的身体健康,对此,我们向科技要数据,向数据要战斗力。”作训科负责人王永川介绍说,小小芯片不仅能监测极端条件下特战队员的心率状况,还能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得出队员的生理极限在哪里,还有多大潜能可以发挥,帮助队员提升训练成绩。
“以前总觉得自己身体到了极限,心电监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大潜力可以发挥。”队员张轩感慨地说,借助心电监测贴片自己的山地越野成绩提升了一大截。
科学热身 常态保护战斗力
“通过分析不同时机常见训练伤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我们总结出了前后垫脚踝、伟大伸展、抱膝行走等多个简洁常用、能够对全身起到放松作用的热身动作。”支队领导介绍说。
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伤防止骨干培训”,将热身动作拍成教学视频下发基层单位,以点带面,将科学防护技能教会给每名官兵。
支队还注重提高官兵预防训练伤的理论储备,将“训前热身、训后放松”落实到基层末端。坚持前移预防关口,派出医疗专家下部队、走上训练场常态化开展“巡诊、巡讲、巡调”,把以医学检测、筛查评估、科学防治宣教、功能性体能训练干预、损伤防护与疼痛管理和培训康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训练伤防治技术送进基层。
随着一系列防护措施落地落实,该支队训练伤率显著降低,官兵训练成绩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