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子纯
夜幕降临,诸暨市店口镇何家山头村篮球馆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来自姚江镇墨城坞村和枫桥镇屠家坞村的两支男子篮球队正在上演一场火热比拼。
“好球!”“加油!”球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赛的村民,坐着的、站着的、自带板凳加高视野的……比赛开始后,仍有大量观众不断涌入,现场既有92岁高龄的老人,也能看见襁褓中的婴儿。即使拉拉队的小喇叭一声高过一声,也没耽误孩子安睡,抱着孩子的母亲则将注意力放在了为球队助威这件“大事”上。
这是记者第一次现场观看“村BA”,没有太多功夫琢磨赛场上的技战术,标准的场地、规范的赛事和村民的热情带给我更强烈的震撼——原来这就是乡村体育的面貌。
“肯定热爱篮球啊,我家里没人不喜欢,村里人都喜欢。”“我年轻的时候还组过球队呢。”在篮球馆外,我遇到两位化了妆、身穿演出服的大姐,她们正在为比赛中场时间的舞蹈表演做最后准备。聊起“村BA”,她们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景象在村里是“常态”,“就像今天,比赛的队伍不是我们村的,大家照样要来看。篮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诸暨人热爱篮球由来已久,篮球赛一直是乡村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诸暨市篮球协会主席黄生华告诉记者,当地篮球联赛已有近20年历史,培育了大量篮球爱好者,此番升级为首届“村BA”后,每场比赛都会有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尤其决赛阶段,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会专程返乡参赛。“农民、学生、医生、民警……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分散在天南海北,日常训练很难聚齐,可一旦有重要比赛,大家都会赶回来代表村子出战。”姚江镇墨城坞村球员寿柯炯表示,篮球提升了乡村凝聚力。
“浙江篮球之乡”“首批全国篮球城市”“拥有标准篮球场最多的县级市”,这些都是属于诸暨的称号。篮球在人民群众中触角深而广,随着不断发展,更是从“村BA”拓展至“家BA”。黄生华说:“为了架起家长与孩子间深入交流的新桥梁,当地篮协举办了幸福家庭三人制篮球赛,3年来共有500多个家庭参加。”
如今,诸暨多个乡村形成了“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的新风尚,体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