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赵富学著写的《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从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进行了系统安排,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的关键性内容及标志性事业,并在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书系统回溯和总结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表明了体育强国梦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交织交融、一脉相承,深刻揭示了我国体育事业经历的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兴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发展过程与党和国家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是同频共振、相互印证的关系,证明了中国体育事业从来都是,并将永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坚定助推者和行动派。
该书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坚持党政引领是核心,深化体制改革是关键。历史和现实共同证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保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的根本宗旨和“体育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观念,强化政府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能力,加快政府体育治理身份、治理职能和治理方式转变,优先做到“有为政府”,做好体育强国建设的谋篇布局者和监督把关者。改革与创新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常成常新的源泉和动力。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引领带动体育强国建设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改善组织结构,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方式,激活发展潜能,促进实现体育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增强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道路,总结体育治理经验,创新体育运作模式,努力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该书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高水平竞技体育事业是龙头,高质量群众体育事业是根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是展示国家形象和综合体育实力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凝聚家国认同、振奋国民精神,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利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完善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化、现代化的竞技体育训练体系、竞赛体系和选拔体系,不断优化竞技体育整体项目布局,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融入水平,有力疏通和破除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机制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球”发展之路,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和为国争光能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奠基工程,可以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和健康保障。持续深化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实施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周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扩大举步可就的“5分钟健身圈”、类别齐全的“15分钟健身圈”和服务优质的“30分钟健身圈”的覆盖范围,努力应对好人民群众健身场地“有没有”和“优不优”的问题。致力于打造人民群众身边的基层体育赛事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逐步增强广大民众体育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和“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使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为全民体育参与保驾护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育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该书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既需要体育产业硬实力的核心驱动,又需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底蕴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推动支柱性产业拓展优化和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更是将体育发展效益惠民转民的有效途径。要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及区域协同发展,逐步扩大体育市场规模,不断延伸和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在系统审视现有业态和科学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优势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度。鼓励科技创新,增强相关企业的赛事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水平,引导民众增强体育消费能力,建立完善的体育市场监管机制,保障体育产业发展效益,充分激发体育市场活力,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体育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更离不开体育精神的激励和奋进。中国体育文化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源于中国体育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奉献和付出,体现着中华民族和华夏儿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斗争、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在广大体育工作者及运动员对体育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持之以恒的拼搏和无怨无悔的牺牲中,淬炼了弥足珍贵、历久弥新的“中国女排精神”“中国女足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可以为体育强国建设提振精气神,激发奋斗情,凝聚向心力。
该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并不是简单片面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踽踽独行就能实现的。一是要筑牢发展根基。加强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深化体教融合进程,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努力发挥体育在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和实现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致力于培养体质卓越、能力出众、思想进步、能堪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二是要补足发展短板。利用好北京冬奥会举办这一历史机遇,全力引导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扩大冰雪运动普及覆盖范围。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大力推广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利用跨界选项和科技创新等方式努力提升冬季项目竞技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化冰雪产业体系,使冰雪事业发展深度融入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努力实现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三是要强调体育公平。努力提升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服务效力,深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援助计划,努力突破地理界限和人文差异,逐步消除体育事业发展在地区、阶层和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让体育强国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四是要注重体育交往。坚持“开门办体育”的体育对外交往政策,利用好大型赛事组办机会,强化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与文明互鉴,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扩大体育国际交往的“朋友圈”与“伙伴群”,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百年复兴路,苦难铸辉煌。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筑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体育强国建设更要肩负起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时代使命,扬新帆、谋新篇、布新局,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和深远的发展眼光,强化顶层设计,努力应对好涉及到体育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时间少、兴趣低、锻炼难的问题,大力破解好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发展基础薄弱、矛盾突出、效益低下的问题,有力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外交等事业融合共进、协同发展,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图景,努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