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发军 江泽红 焦文杰
连日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训练场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年初以来,该支队严格对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要求,坚持创新训练方法、灵活组训形式、科学施教施训,让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
过关升级激发热情
“好样的,比上次成绩快了22秒。”日前,在该支队组织的冬季大练兵考核中,某中队下士姚书杰在3000米跑中一举夺魁,登上了“龙虎榜”。与姚书杰一样,实现成绩突破的官兵在该中队还有20余名。
“这得益于训练模式的转换。”该支队领导介绍,以往体能训练采用齐头并进的组训模式,导致基础较差的官兵吃不消、基础较好的官兵吃不饱,训练成绩提高缓慢。为此,他们根据训练成绩将官兵划分为入门组、强化组、提升组,分组设置训练目标,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按照“考核-升级-训练”的路子,强调理论和实操同步考核,合格后转入下一训练等级,否则一律留级,规定期限进行补训重考;为每名官兵建立训练档案,记录训练时间、内容、成绩和过关情况,作为评定等级的依据。
在某大队训练场上,不同组别划分场地开展训练,入门组利用敏捷梯进行交叉步训练提高身体协调性,强化组以哑铃、杠铃等器械辅助加强力量,提升组通过快慢跑间歇训练方式突破瓶颈。
一人一案精准发力
“引体向上成绩要想得到突破,需重点进行背阔肌耐力训练……”在某中队体能训练室内,军体教员仲磊正围绕单杠引体向上向战友传授训练技巧。
“补齐训练短板,重在精准帮带。”该支队领导介绍,个别官兵因偏科偏训、体重超标等原因,军体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边缘,严重影响训练质量和参训热情。为此,他们从力量、耐力和灵敏度3个方面对官兵体能素质进行综合评估,精准制定强训方案;从基层遴选一批军体训练教员,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对成绩靠后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带;以大队为单位,每月组织阶段性考核,用数字化设备收集跑步配速、心率、步幅等数据,制定个人成绩曲线图,通过动态分析数据变化,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人员分组,确保体能训练科学规范。
“感谢班长对我的帮助,这段时间我的训练成绩提升了一大截。”上等兵王皓肌肉力量偏弱,前期单双杠练习成绩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军体教员刘焱为他量身订制“双手空抓”训练法,经过努力,王皓的器械成绩已经达到良好水平,还获得“进步之星”流动红旗。
紧贴实战检验质效
专业训练场上,某机动大队组织的战斗体能考核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负重越野、弹药搬运、伤员救护等10余个课目连贯展开,在实战背景下检验军体训练的“含金量”。
“实战需要什么,我们就专攻精练什么,这样才能在战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大队长姜鑫表示,战场上会遇到不同的土包、弹坑、沟壑等天然或人为障碍,紧贴实战设置考场,不但能检验官兵综合体能素质,还能全方位磨砺战场应变能力,为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穿戴防毒面具通过“染毒”地带、低温下进行轻武器射击、根据“敌情”挖设掩体……一个个课目紧密衔接,参考官兵全力以赴,战斗潜力被进一步激发。
走下自救互救考场的医疗救护员贾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紧接着就要进行翻越高墙、通过云梯、低姿匍匐通过铁丝网、牵引横越、踩绳上等课目训练,当他的体能快到极限时,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多种姿势战斗射击马上进行。
平时训练离实战进一步,战时胜算就会多一分。据了解,该支队始终聚焦实战要求,坚持实战化练兵准则,创新贴近实战的考核方式,让军事体育训练的“战味”越来越浓,进一步浓厚备战打仗氛围,有效提升了部队实战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