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琰
哈尔滨亚冬会落幕将近一个月了,但奋战在冰雪新闻赛场的那些日子始终让我怀念。
2月5日,我和同事们从北京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高铁行程,踏上哈尔滨亚布力的土地,终于能说一声“尔滨你好”。我在本次亚冬会参与单板滑雪和部分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项目的报道工作。每天往返于赛场、新闻发布会、工作间、颁奖广场之间,忙碌而充实,最让我欣喜的是——每天都有好故事可写。
8日,我起了个大早赶往单板滑雪坡面障碍赛场。当天天气状况并不乐观,但张小楠凭借稳定发挥收获女子组金牌,我以《张小楠赢下青春对决》为题,记录下这场比赛。男子决赛,中国选手刘昊宇获得一枚银牌。颁奖仪式结束后的采访中,他告诉我下次要靠自己的努力让国旗升到最高的地方,我把这句话写在了文章结尾,后方编辑老师迅速捕捉到这一亮点,把原题改为《刘昊宇在领奖台上许下心愿》,给这篇报道增色不少。前后方协同完成报道任务,体现了体育新闻工作中合作的意义。
选手们的比赛结束后,混采区记者们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在混采区,运动员随时可能被叫去开新闻发布会。能否采访到运动员,一方面看运气,一方面要看和运动员的熟悉程度。此时,中国体育报作为“体育传媒国家队”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您好,我是中国体育报记者,请问可以接受采访吗?”每次自报家门,总能吸引运动员走过来接受采访。
亚布力赛区每日比赛的颁奖仪式统一于当晚6点在颁奖广场进行。8日晚,我在颁奖广场见证了国旗多次在最高处飘扬。这是我第一次在赛场体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感觉非同寻常:骄傲,自豪,眼睛酸酸的。运动员们结束颁奖仪式走到混采区时的状态,和刚结束比赛时完全不一样,他们有了更多感受,也有更强烈的表达欲。张小楠就告诉我,看着国旗升起的时候,她差点就哭了。
如果说8日的坡面障碍技巧比赛,夺冠热门杨文龙没能站上领奖台留有一定遗憾,那10日就是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队比较顺心的一天。杨文龙和姜鑫杰一扫之前的阴霾,包揽了男子大跳台金银牌。唯一不太开心的或许只有张小楠,她在女子大跳台比赛发挥失常获得亚军。不过冠军是队友熊诗芮,两位姑娘分别带着1金1银离开亚冬会赛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圆满。好故事从观察中得来。赛后,我和同事共同在报道中刻画了“包揽男女金银牌,四人同举国旗”这一珍贵画面。
之后一天,开幕式旗手刘梦婷在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登场,混采区的记者明显比单板滑雪比赛时多了许多。要想采访到选手们,必须有充足的耐心,等待时间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在等待期间,我清晰地列出采访问题,做好万全准备,这样才不至于遇到突发状况手足无措。包揽冠亚季军的三位中国女孩儿的友谊是我当日的报道重点。她们在发布会上不约而同选择了一样的装扮,整整齐齐;又在颁奖仪式上都梳了麻花辫儿,姐妹花同框的画面真美!
6天的雪上项目赛程不长也不短,我在这6天里快速成长,也结识了更多运动员,为写好他们的拼搏故事积累了很多素材。每次在采访运动员的过程中,我总以“下个赛场见”结尾。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说给自己,把热爱和成长带到下一个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