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 宁
在推进体教融合过程中,福建省高度重视基层体校管理体制改革,福州市晋安区积极探索,以少体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突破“文教”与“体教”之间壁垒,实现“学校+体校”融合发展,打造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晋安样板”。
在机制融合方面,晋安区下好“先手棋”,释放发展活力。当地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体教融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教育、文体旅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还制定了福建省首个区县级《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构建起政府主导的体教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当地打破体育与教育的系统壁垒,创新管理模式,让晋安区少体校校长担任区文体旅局党组成员并兼任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局局长助理,实现部门资源整合共享。
在共建共融方面,晋安区筑牢“基本功”,凝聚发展合力。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推动体校教练员进驻辖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支教,促进专业项目与学校合作,帮助学校组建校队,还制定了体育特长生对口升学录取保障政策,解决人才升学问题。另一方面在师资引进上,抓住政策机遇,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练员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充实体育教师队伍,目前已有专兼职体育教师300余名。此外,针对学校和体校的资源矛盾,晋安区通过建立课后运动队、开放场地等方式,实现资源互通,提升利用效率。
在特色培育方面,晋安区打好“组合拳”,激发发展动力。按照“体校把方向、俱乐部抓训练、学校打基础”的思路,推行“体校+学校+俱乐部”业训模式,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体育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区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同时,探索建立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梯次培育”输送体系,以教育集团为基础,构建小初高衔接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保障竞技体育事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延续性。
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1-2024周期,晋安区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自2020年以来,已向国家和省、市输送86名优秀运动员,72名运动员考入知名院校。在第十七届福建省运会上,晋安区输送的118名运动员参加了10个大项比赛,斩获50枚金牌、27枚银牌、16枚铜牌,首次跃居福州市各区、县金牌总数榜首。在福州市第二十六届运动会上,晋安区更是打破70项市纪录、2项省纪录,包揽青少年组和群众组总分、金牌榜、奖牌榜“六个第一”。
晋安区少体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基层体校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新动力,为更多地区探索适合自身的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