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倾洒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篮球场上,小球员们激情四溢,你争我抢,汗水尽情挥洒;场边,啦啦队的加油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这场精彩的比赛,不仅是小运动员们的热血竞技,更是学校十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四轮进阶 精心勾勒体育“成长曲线”
“我们的改革,源于一个发展困境中的难题。”学校体育组的常老师回忆,“那时的体育课面临着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老师刚熟悉一批学生,第二年就又要面对新的班级。这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同班级之间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打破这一困局,学校大胆创新,提出了“体育教师包班制”:一位体育老师全程负责一个固定班级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持续跟踪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这一举措在初期引发了老师们的担忧:责任加重,自己能否胜任并长期坚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的变化有目共睹。“看到孩子们对体育课的热情日益高涨,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都在逐步提升,我们打心底里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学校体育组的王老师欣慰地说。从此,这场体育教学改革如同播下的一颗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发展至今,体育教师包班制经历了四轮进阶。初始阶段(2014.9—2017.8):包班制度为体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课堂秩序逐渐规范,教学节奏稳定下来,为后续的改革发展筑牢根基。发展阶段(2017.9—2019.8):学校推出学生“走班选课”模式,开设了篮球、武术、乒乓球等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孩子们对这些课程兴趣浓厚,学习劲头十足;老师们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提升阶段(2019.9—2022.8):“项目团队教学”应运而生。不同专项的三位老师组成团队,共同负责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学。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讨论、明确分工、思维碰撞,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优化阶段(2022.9至今):“3+2”课程体系正式落地实施。每学期设置3节基础课和2节专项课,篮球、啦啦操等专项课程交替开展。
课堂、课程、竞赛协同 赋予体育“烟火气”
走进四年级的啦啦操课堂,学生们正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演练。教室里,电视上的AI三维体态追踪工具实时反馈学生的动作得分。教师在一旁耐心指导动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互评。
“这样的课堂让我更有参与感。”学生小林说,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她自己的动作更加标准规范,还学会了如何给同学提出合理建议。
课堂之外,阳光篮球赛、全员悦动节、跳动校园、冬季长跑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接连不断。体育,不再仅仅是课表上的一门课程,而是融入到学生校内外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丰富的课堂内容不仅让孩子身体素质提高了,还能参加篮球赛,能自信满满地带领大家做操、跳舞。看到孩子这么多的进步,我们家长特别开心。”一位家长由衷地感慨。
教师角色转变 从“教书匠”迈向“育人者”
这场体育教学改革,也重塑了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上课。但现在,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记录学生的体能发展动态,定期组织班级赛事,并且在比赛过程中还要关注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真可谓是‘一人多能’。”学校青年教师程老师说。
为助力教师成长,学校搭建了三大机制:集体备课机制:每周五下午,体育教研组都会组织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钻研新教材,精心打磨教案;课题研究机制:围绕“教赛融合”这一核心主题,老师们深入探讨班级赛事的具体开展形式和组织模式,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出最能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技术赋能机制:学校鼓励老师们学习使用AI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备课、上课、评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含智量”。在这三大机制的推动下,老师们如同他们教导的学生一样,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稳步进阶,教学经验愈发丰富。
2025年,《北京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八项措施》(简称“北京8条”)正式出台。令人欣喜的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早已在践行这些先进理念。从日常课堂教学到各类体育竞赛,从课程体系构建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始终坚持“教—学—赛—评”的闭环探索。正如体育教研组负责人所说:“政策所倡导的方向,正是我们一直努力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