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 宁
近年来,青岛市创新实施的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计划”,聚焦让少年儿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等多重意志品质,构建起3至12岁儿童全学段的培养体系。该计划依据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突出心理健康培育,并与身体素质发展相融合设计课程体系,通过“三轨并行”实施路径与心脑测评技术,同步提升儿童运动能力、脑功能发育及心理素质能力,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经验。
课程设计体系方面,青岛市通过双主线课程架构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其中,针对3至6岁儿童,抓住其大脑发育关键期、神经系统发育高峰和性格形成初期,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探究体育训练在促进少年儿童大脑发育、功能提升方面的直接作用;7至12岁少年儿童则以体能技能为主要手段,达到提高神经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建立体能素质综合训练及评价体系,以适宜运动负荷提高少年儿童大脑能力和心理状态,深入探究体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建立了标准的基本动作模式,注重丰富复合型趣味性的技能练习,促进外周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升灵活、协调、反应等基本运动素质。其次,通过多元化实施路径确保全面覆盖,构建了“体育活动+体育课+体育社团”的“三轨并行”实施体系,在幼儿园每日活动中加入感统训练和体适能模块,小学体育课设置特色课程,课后服务时段开设少儿体能等特色社团。此外,设置分龄化训练内容,突出科学培养,建立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学前阶段重点培养基本动作模式;小学低年级强化心肺功能、速度、灵敏、上肢肌群力量等与年龄相应的关键素质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提升复杂运动技能。通过科学设计,实验组儿童身体素质水平优于对照组。
创新测评体系是另一大亮点。青岛市一方面借助生物学信号分析突破传统评价局限,首次引入心脑测评生物信号采集技术,通过图语解读,形成对大脑均衡发育及脑功能的客观评价数据,达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视化标准,建立起包含脑功能发展、心理状态、运动素质的三维测评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动态化跟踪评估实现全程监测,建立“前测-过程评估-后测”全周期监测,试点期间累计完成心脑测评2400人次,建立起少年儿童体育促进脑发育数据库。同时,还在多维度验证确保成果科学性,构建“家长满意度+专家评审+数据比对”三重验证体系,98.35%的家长满意度反映出课程的实效性,数据对比显示实验组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优于对照组。
在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上,青岛市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研发标准化教材,基于试点成果编撰《幼儿体育训练》指导用书,包含教学模块、标准化教学示范、训练游戏方案三部分,后期计划在全市的创建特色示范幼儿园中进行推广。其次是促进三项标准建设,一是制定包含心理健康指标、身体形态指标、运动素质指标的标准;二是建立不同年龄段训练负荷分级体系,明确心率区间、持续时间等负荷参数;三是完善身体素质发展的测试指标体系。此外,还建立了分层推广机制,规划“试点深化-区域扩展-全域覆盖”的推广路径,2024年深化城阳区7个试点学校课程实施;2025年计划拓展至全市10个区市50所幼儿园和小学,并且同步建立“师资培训-器材配置-质量监测”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