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灿
消费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随着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从单纯的体育比赛,变成“体育+”的新形态。一批文商旅体融合的综合案例,让人们看到“体育+”的潜力。
近年来,北京市正着力打造“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通过体育赛事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是北京体育赛事的重头戏。不仅吸引了北京市民前来观赛,还有很多其他省区市的球迷利用假期来京打卡。今年中网在北京设置了12个“第二现场”,WTT中国大满贯也设置了大满贯公园,为的就是让更多人感受不一样的赛事氛围。“第二现场”结合了更多体育以外的元素,如中网在798园区的“第二现场”将体育与艺术相融合,同时设置消费嘉年华,160多家商户可以满足大众的吃喝购物需求。
除了高水平的职业赛事,“苏超”“村超”“浙BA”等赛事火爆出圈,使得全民健身赛事以“草根性”等特征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逐步形成“体育+旅游+文化”的复合型消费链条。同样在国庆中秋长假,“浙BA”通过票根经济模式,进一步拉动当地消费,赛事举办城市的酒店预定量创新高,很多酒店甚至一房难求。各地还推出“宠粉计划”,通过消费券等为游客带来优惠福利。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8月发布的“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针对“苏超”第九轮赛事的专题调研中,6座主办城市,“苏超+”消费模式成效显著,95.9%的现场观众因观赛产生门票之外的延伸消费,外地观众家庭整个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至2000元区间。因体育赛事而聚拢的人气,正在逐渐转化为促进消费的“金钥匙”。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不论是中网、WTT中国大满贯,还是“苏超”“浙BA”,如今都已超越了体育赛事的单纯叙事,引流作用持续增加,逐渐变成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一场赛,赴一座城”“一日观赛,多日停留”。要想持续发挥“体育+”综合效应,把赛事“流量”变成消费“增量”,就要做好配套服务。票根经济、第二现场等是留下游客的显性办法,更要通过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商业、餐饮等发展,让被体育赛事而吸引来的游客,在赛事举办地感受当地更多的历史文化、名山大川、风土人情,进而释放消费活力。
要做好赛事相关工作。“体育+”,体育是主体,精彩的赛事、更多的参与人群是吸引人们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关键。职业赛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其中,为大众奉献精彩的比赛。群众赛事持续火热,其重要的一点是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赛事中,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因此,保持赛事的精彩性,做大做强赛事本身,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尤为重要。同时,更要通过赛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释放体育的强大正能量。
要因地制宜做好本地“体育+”顶层设计,而非单纯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地区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历史文化各异。要根据本地区情况,因地制宜做好设计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