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萌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育彩票店如繁星般点缀,它们不仅是购彩者期待幸运降临的地方,更是传递公益温暖、连接社区情感的纽带。于海燕和曾祥俊,这两位北京市朝阳区的体彩销售员,以她们的多年坚守与蜕变,生动诠释了公益体彩的深刻内涵,成为体彩行业中平凡而又闪耀的榜样。
十年坚守点亮公益之光
于海燕,北京市朝阳区编号为1105049466体彩店销售员,在朝阳区小营路道尔泰商场东门旁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体彩店。从山东来京20年,41岁的她投身体彩行业已近十年。十年前,老乡一句“这行既能照顾家庭,又是公益事业”,让她毅然放弃宠物店生意,与爱人携手走上体彩之路。如今,她从新手成长为购彩者口中亲切的“海燕”,用真诚的服务见证着无数社区温暖的故事。
于海燕的店铺虽然不大,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一天傍晚,一位常来店里的老顾客突然身体不适进门求助。于海燕和爱人毫不犹豫,立即开车将他送往附近医院,直到家人赶来才放心离开。平日里,她还常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提供歇脚、充电的地方,小店逐渐成为社区中的“暖心驿站”。诚信与热心,让她和许多购彩者成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
“妈妈,您的工作是在做好事!”两个孩子也逐渐理解了父母工作的意义。于海燕总是耐心教导孩子:“爸爸妈妈卖彩票筹集的公益金,可以用于体育事业和各项社会福利。未成年人不能购彩,等到长大之后你们就可以通过购买彩票的方式做公益了。”这让孩子们倍感自豪。尽管每天从早忙到晚,她和爱人分工协作,既守护着小店的经营,更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这份事业带给她的,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言传身教的公益启蒙。
十年坚守,源于于海燕对体彩价值的认同。她最大的满足,是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北京体彩持续提供的培训与支持,如专业的产品知识、合规的销售指导,为她这样的基层销售员注入了底气与信心。而她的小店,也成为体育彩票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将公益宗旨化为一次次真诚的服务、一句句温暖的提醒。
于海燕的小店每天亮灯至深夜,不仅为顾客带来希望与惊喜,也为晚归的人留一盏暖灯。她希望未来能继续学习、持续经营,服务更多购彩者,传递更多公益理念。
从足球迷转型为体彩人
曾祥俊,北京市朝阳区编号为1105049092体彩店销售员,从足球爱好者转型为体彩从业者,以对体育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和对公益的践行,展现体彩人的专业与温度。六年前,在弟弟的引导下,她加入了体彩行业,从对彩票玩法一无所知的新手,通过勤学苦练和虚心求教,逐步成长为熟练的经营者。足球不仅是她年少时的热爱,更成为她与顾客建立深厚情感的桥梁,让小小的代销店充满暖意。
“小时候喜欢上体育课,一踢球就浑身是劲。”曾祥俊对足球的热爱,成为与体彩结缘的伏笔。六年前刚接触体彩时,她对“大乐透”“顶呱刮”一无所知,连兑奖知识都要从头学起。“弟弟手把手教我打票,每天都要练习。”弟弟有事不在时,她硬着头皮独自守店,“第一次独自打票,手都抖,怕输错号码,赶紧打电话问弟弟。”一个月的实操打磨,加上请教体彩专管员,她渐渐摸透玩法。“就像上学,知识最终要落地实操,碰壁多了自然就会了。”
足球成为曾祥俊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桥梁”。店里常来一位老球迷,每逢重要比赛,两人凑一起聊战术、猜比分,“有时聊得忘了打票,客人笑着说‘票不急,再聊两句’”,让店铺多了朋友间的熟络。
“体彩不只是卖票,还带着公益心。”经营中,曾祥俊常跟顾客讲体彩公益金的用途,“有人听后说‘就算没中奖,也是做好事’”,这份认知让更多人认可体彩。面对未成年人购彩,她始终坚守底线。去年夏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拿着顶呱刮彩票兑奖,她立刻拦住:“小朋友,你没成年,得让爸妈来。”孩子说“是妈妈让来的”,她耐心解释:“这是在保护你,不能让你养成购彩习惯。”当天孩子妈妈专程到店,称赞她“做得对,负责任”。
曾祥俊用三个词概括自己体彩从业生涯,“概率博弈、理性克制、公益共振”。概率博弈是体彩玩法,讲究运气不较真;理性克制是提醒,购彩要量力而行;公益共振是内涵,买张票就是为公益出力。这正是曾祥俊,也是一名优秀体彩人的认知。
曾祥俊的坚守,正是体彩公益理念的生动缩影。多年来,北京体彩中心始终将公益基因深植于行业发展的每一环,让每一张彩票都成为传递社会温暖的载体。
在推动体彩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京体彩中心一方面通过优化玩法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为从业者搭建成长平台,为购彩者提供便捷体验。另一方面,始终把责任彩票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严格规范销售流程,确保彩票销售的规范;加强从业者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公益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体彩的公益属性,引导理性购彩,严守未成年人保护底线,让体彩行业在规范中稳步前行。
未来,北京体彩中心将继续以公益为魂、以责任为基,凝聚更多像于海燕、曾祥俊这样的体彩人。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书写体彩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