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弓学文
中国体育一次次突破纪录、创造历史,源于运动员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更源于教练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千里马”与“伯乐”缺一不可。从夏季到冬季,从场地自行车国家队主教练到速度滑冰队教练,李卫带领中国运动员一次次改写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奥运历史。
作为一名教练,李卫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辉煌与荣誉,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身份让他被称为“学者型教练”。三次赴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和汉堡大学学习及赴美深造的经历让李卫拓宽了视野,也让他对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我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培养紧密相关,我应该用毕生精力和所学去回报国家。”李卫说。
在国家自行车队期间,李卫先后参与备战了3届奥运会,并培养出宫金杰、钟天使、林俊红、郭爽、穆迪、郑璐璐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员,尤其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国家自行车队获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创造自行车项目的历史。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也为中国冰雪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给了李卫一次转换身份的契机。李卫加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成为高亭宇的教练之一。速滑团队人员非常精简,教练、运动员、工作人员加起来,一共10个人,没有一个外籍人员,团队所有的技术、方法、经验等,都来自“中国制造”,被称为“全华班”。
李卫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不仅负责体能,还承担着队伍的科研任务。他建立了北京体育大学力量-速度实验室,重要课题之一就是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专项爆发力问题。李卫介绍,自行车项目和速度滑冰项目非常相似,两个项目都是典型的人与器械相结合的周期性体能项目,运动时间、肌肉发力、动作频率非常接近,胜负往往都在毫厘之间,在欧洲,速度滑冰和自行车是兼项。“中国运动员要在绝对力量上战胜欧洲运动员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就在技术打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李卫说,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运动减阻研究中心,在风洞里面进行技术打磨。另外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用自行车项目的理念、方法、手段等,因此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李卫认为,执教最重要的是创新,尤其是在思想认知上。“教练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支撑运动员训练,而科研人员要深入项目,长期蹲守,了解项目内在规律,才能使科研和训练更深入融合,产生成果。”李卫说。
目前李卫还在执教高亭宇,谈及高亭宇的状态,李卫表示,高亭宇还在恢复阶段,教练团队为他制订了训练计划,正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开展恢复训练,团队有信心在米兰冬奥会上卫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