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体坛时评
要不要夏练三伏

  陆 娟

  夏练三伏,承载着中华民族淬炼意志的古老精神。然而,当三伏酷暑真正降临时,这句古训总会引发热议:有人视高温为禁区,主张蛰伏;也有人坚信酷暑是磨砺意志的良机。于是,夏练三伏从精神口号变成了现实中的选择题——在最热的时节,究竟要不要让身体继续运动?

  答案绝非简单的要或不要。它是一场科学精神与身体极限的辩证,也是一场与自然规律对话、与自我极限博弈的生命修行。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诠释:它体现了主动适应而非被动逃避的生存智慧,也是体育锻炼中持之以恒、适应环境原则的具体化。夏练三伏并非盲目追求高温苦练,而是在自然极限中主动求变,科学利用环境,挖掘人体潜能,锻造极端环境下的竞技能力。

  《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万物繁茂,人体也应顺势而动,通过适度运动打牢体能基础。

  对于肩负在酷热赛场争金夺银使命的运动员,夏练三伏具有战略意义。当全球顶级赛事频频选址于高温地带——东京奥运会的酷暑马拉松、多哈世锦赛的夜战高温、卡塔尔世界杯的沙漠球场——科学系统的“热适应训练”便成为顶尖选手的秘密武器。在专业团队的保障下,通过被精准控制的“热适应训练”,人体会呈现汗腺散热加快、血浆容量扩充、心肺功能增强等变化。这不仅是生理机能的跃升,还是心理韧性的磨砺。在同样的高温条件下,那些经过三伏淬火的健儿更容易在竞技角逐中脱颖而出。

  在竞技体育中,要不要夏练三伏从来不是选择题——高温环境下的系统性、科学性训练,是提升运动表现、锻造竞技实力的路径,更是体育精神中挑战极限理念的生动实践。

  对普通健身者而言,科学地进行夏练,则是突破舒适区、激发活力的契机。避开正午,在晨曦微露时打太极、跳广场舞;在晚风初起时骑行一段,或将挥汗长跑换成绿道漫步、带孩子去泳池扑腾两圈……循序渐进地调整强度,随时倾听身体的信号,做好防晒与降温,怀着既敢于挑战又懂得敬畏的心态,在夏季张弛有度地动起来,实现身心的平衡发展。

  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头顶高温创造佳绩,看到普通健身者因流汗而更健壮时,我们明白,那些三伏天洒在训练场上的汗水,早已化作突破极限的力量。这正是体育精神的生动诠释——真正的强者,永远懂得在挑战中寻找进阶的路径,在逆境中锻造胜利的资本。

  伏天的热浪终将退去,但夏练三伏馈赠的体能与意志却不会消散。那些在酷暑中流淌的汗水,不仅浇灌出健康的体魄,还孕育出坚韧的灵魂。这或许就是古老训诫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它从不要求我们与自然对抗,而是教会我们在顺应中成长,在挑战中超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赛场纵横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全民健身
   第06版:体坛时评
   第07版:青少年体育
   第08版:体彩天地
读者点题采访
要不要夏练三伏
杨瀚森直面挑战锚定成长方向
以青春之姿携手启新程
公益广告
中国体育报体坛时评06要不要夏练三伏 2025-07-15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