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萌
雁门关下,山西代县这座17万人口的晋北小城,以体育为笔绘就发展新篇:全年承办国家级赛事18项、省级赛事5项,举办活动761场,吸引1.5万人次参赛,乡镇、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当全国县域争相借体育赛事、体育旅游激活消费时,代县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办赛需资源整合与社区共治双轮驱动,才能实现“赛事兴城”与“全民共享”的共赢。
近年来,国外一些热门景区有过深陷“过度旅游”困境的案例。大量游客涌入,只为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炫耀,引发当地居民抗议,根源在于未能妥善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资源协调失衡。这提醒我们,在县域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必须重视赛事与社区的和谐共生。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笑宇表示,游客来到县域参赛,当地居民很高兴,游客也很高兴,关键在于平衡好本地需求与外地需求,合理协调资源。当地体育旅游的核心目标,不仅是将消费转化为经济效益,更要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与社区荣誉感,让游客认可当地社区文化。具体而言,要做到消费产品资源的平衡、推动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兼顾各方消费习惯。
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引领发展
旅游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区产品和社区优势,把社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县域体育旅游产品创新领域,呈现出多维发展趋势。基础型产品在确保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安全、卫生、便捷,兼具性价比与品质感的基础上,愈发注重高级型体验内容的打造。体育旅游产品消费闭环化成为重点,强调全流程体育旅游消费闭环的构建;体育旅游IP化转型加速,从传统的参与者付费、赞助商付费模式,向衍生IP产品付费、市场消费者付费模式转变;业态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实现多业态互补,满足多客群、多层次消费需求。未来,基础功能型产品品质过硬、性价比优,主题体验内容多元、体验产品细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体育旅游目的地化也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目的地建设需注重产品分层优化、体验场景塑造、服务目标引领及消费闭环打造。特色赛事活动是吸引人群的磁石,优质的主题旅游娱乐配套能引导消费,良好的公共服务则是坚实支撑。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良好口碑传播,逐渐铸就文体旅特色目的地。
从需求侧看,未来消费将呈现分层态势。功能型产品追求好而不贵、高性价比,主题体验产品则主题多元、体验细化。消费者对全流程游前游中游后的产品与体验需求增长,细分产品及主题IP化成为必然趋势。
文体活动赋能县域社区建设
县域社区对文体活动需求迫切,文体活动能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贵州省体育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匡正志表示,目前,县域赛事活动开展多由当地政府牵头,文体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活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又能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办赛合力。
专家认为,举办好县域体育赛事,需具备专业条件。专业的社区体育活动机构、专业的人员与专业服务是赛事成功的基础。同时,社区和服务机构需要形成紧密联动,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赛事筹备与举办过程中各个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运转。
小县城办大赛事,社区力量是关键。通过资源整合与社区共治,充分发挥社区在赛事筹备、组织、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推动县域体育经济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