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上,聚光灯追逐着运动员的巅峰对决,但体育的光芒远不止于此。体育照亮了赛场之下为运动员加油呐喊的观众、为赛事四处奔忙的志愿者、被体育精神激励的青少年……体育赠予他们的,是超越竞技本身的丰厚礼物,这份赠予,是精神的共鸣、情感的联结,更是体育精神的独特诠释。本期专题,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体育赠予了他们什么。
奥运冠军宣讲足迹遍洒体育精神
本报记者 李晓洁
随着西藏站活动结束,历时8个月的“决胜巴黎·绽放奥运——奥运冠军面对面”巡回宣讲活动就此落幕。去年11月,巡回宣讲活动从新疆起航,走过山东临沂、陕西延安、江西赣州,最后在雪域高原西藏圆满收官。奥运冠军们走过的足迹,讲述的拼搏故事,传递的中华体育精神,将会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里。
奥运冠军们与当地青少年交流互动的场景既真实又难得。奥运冠军走进体校,可谓是真正的“专业对口”。在临沂市体育运动学校,当几位只在电视里见过的运动员走到体校学生面前,榜样的力量在此刻具象化。在射击馆,手枪专业的吴馨悦和气步枪专业的冯月得到了射击奥运冠军李越宏和黄雨婷的一对一授课。其他没有得到交流机会的学生仿佛也并不在意,因为冠军就在身旁,这一刻的“含金量” 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可想而知。
在延安中学,四位奥运冠军侯志慧、刘宇坤、孙佳俊、肖雁宁来到师生身边。听完冠军们的宣讲后,同学们踊跃举手,有人问侯志慧如何在巴黎奥运会决赛中逆风翻盘,有人问刘宇坤如何面对伤病、瓶颈,以及外界质疑、对手压力等挑战,还有人问孙佳俊怎么做到在决赛中临危受命时还能保持一颗“大心脏”,也有人问肖雁宁如何克服年复一年重复训练的枯燥……虽然冠军们的回答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但是运动员的追梦之路和学生们的求学路,何尝不是两条相似的拼搏之路和奋斗之路。
运动员们是奥运冠军,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完成了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完成不了的任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过程。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冠军们的拼搏故事不仅仅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每个人不断向前的精神内核,因为我们都在人生的奋斗路上。
红磡体育馆的呐喊:女排精神在逆转中绽放
黄江惟
喜欢一项运动,除了自己去参与体验外,一定要去现场观看比赛,充分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作为排球迷的我,从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到国家队的比赛,我都去现场看过,但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还是2019年6月6日世界女排联赛中国香港站,中国女排3比2逆转击败意大利女排,这场比赛也是排球迷心中的一场经典战役。
时间回到六年前,香港湿热的海风带着球迷的热情,将红磡体育馆这座标志性场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填满了期待。当中国女排的队员们踏上赛场时,看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中国队加油”的声浪。
这场焦点战,从一开始就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意大利队正值巅峰,阵中球星埃格努的跳发和重扣如炮弹般凌厉。前两局,中国女排在对手的强势冲击下陷入被动。当第二局结束的哨声响起,记分牌上2比0的大比分像一块巨石压在现场每一位球迷的心头,看台上的呐喊声短暂低落,我也忍不住攥紧了拳头,和一同观赛的好友连连叹气,似乎觉得这场比赛“无解”了。
面对落后局面,主教练展现出历经百战的镇定。第三局开局,女排姑娘们开始反击了!每次得分都伴随着观众席上高分贝的鼓掌声、跺脚声和尖叫声,红磡体育馆的地板仿佛都在震动。25比23、26比24,中国女排连扳两局,惊心动魄。
此时,意大利女排的球迷坐不住了,嘘声不断。但看台上数不清的五星红旗汇成红色的海洋,我们也用更加铿锵有力的加油声将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彻底淹没。而女排姑娘们注意力始终锁定在场上,她们用更专注的比赛回应着这一切。这一刻,体育纯粹的力量在集体的呐喊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决胜局的较量进入白热化,中国女排最终在11比13落后的情况下连得4分,以15比13取得最终胜利。当中国女排拿到赛点时,整个红磡体育馆仿佛按下了静音键,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终场哨声后,女排姑娘们、工作人员们冲入场内,看台上的球迷们跳着、喊着,欢呼声震耳欲聋。5局苦战,从0比2到3比2,这场逆转不仅是技战术的胜利,更是精神意志的完胜。
走出体育馆时夜色正好,而我还沉浸在这场不可思议的比赛中。这场比赛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女排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落后时的咬牙坚持,是队友间的眼神交汇,是面对杂音时的专注如一,更是深植于心的为国争光情怀。它在红磡体育馆每一位球迷的呐喊中绽放,也在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人心中延续。
“心在一起,就是力量”
梁 琰
段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第一次到现场看足球是在先农坛体育场,当时他13岁。自此,段晖逐渐了解和接触体育,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作为北京孩子,段晖很轻易就成为了中超联赛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球迷。“在足球场上,大家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我觉得在这个地方能找到我的归属感,回到国安主场,就好像回了家,身边都是我的同好,我的兄弟姐妹。”段晖说。
除了国安球迷的身份,段晖还是公益组织“北京往事”的发起人。随着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段晖发现公益组织中有60%至70%的人都是国安球迷,于是他决定发起一个公益组织球迷分队,以球迷的身份在赛场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段晖表示:“几万人在同一个场子里去为一支球队呐喊,这是我们球迷组织想达成的事。”他们把这一球迷组织取名为“心力量”。在一张照片上,“心在一起 就是力量”的绿色横幅悬挂在国安主场,和在场下身穿绿色球衣、围在一起加油的国安球员同框,带给人十足的感动。
“心力量”球迷组织的工作从球赛开场前就已经开始。2016年“心力量”刚成立时,国安俱乐部联系到他们,希望可以帮忙摆放由5万张碎片组成的大型拼图,“心力量”行动了起来,把拼图碎片放置在指定座位上,为了防止碎片被风吹跑,还要弯腰把它们粘在座位上,到最后,大家的腰都直不起来。不过段晖看到成品时,感到一切努力都值得,“开场后看到绿色的国安主队色大型拼图拼起来时,我心里感觉特别骄傲。”让段晖印象同样深刻的,还有建国70周年时万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瞬间。
“观赛嘴净,人走场净”,是“心力量”球迷组织一直奉行的文明观赛原则。段晖表示“心力量”始终倡导“观赛嘴净”,“我们拒绝对球员的侮辱和谩骂。自己的声音要留给球队作为鼓励,而不是对对方球员的攻击,更不是对球员个人及家属的攻击。”“人走场净”指的是“拿来的东西,要把它们原封不动地带走。”段晖介绍道。“心力量”的赛后清场行为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对此段晖有一段深刻的记忆,“当时有个小姑娘和他的父亲散场后也在清理垃圾,她和我们要了垃圾袋一起清理,那时候我很激动,比球队赢球了还要激动。”
“心在一起,就是力量”是“心力量”球迷组织的口号,他们的这种力量不仅在足球场蔓延,还传递到了社会当中。他们组织足球进校园活动,推广足球运动,还发起清洁环境、扶老助残活动,宣传倡导绿色出行……不过段晖告诉记者,由于社会风貌一直在变好,不良情况得到了改善,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他们来做,这是让“心力量”球迷组织欣喜的一个变化。“不过一旦有什么需要,我们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段晖说。
因为他们,我懂得了什么是体育精神
本报记者 周 圆文/图
2025年日本羽毛球公开赛上周在东京体育馆结束,来自广东的李诗蕊担任本次比赛的中文翻译人员,这是她第一次深入接触体育赛事和国家队运动员。而在一周的接触中,她体会到了体育赛事的魅力,更从运动员身上懂得了什么是体育精神。
李诗蕊是东京都市大学的大二学生,这是她首次担任体育赛事的翻译人员。“当时看到招募信息就报名了,平时只有在奥运会时会比较关注体育赛事,羽毛球项目在这之前倒是很少关注。不过像陈雨菲这样有名的选手,即使我不关注羽毛球,也是有听闻的。”
在日本公开赛前,李诗蕊并没有做过翻译相关的工作,这次经历在她看来是非常意外、非常难得的经验。“我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是记者和选手之间的桥梁,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作为翻译,正确且精准地传达双方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赛事进行,中国选手纷纷晋级,李诗蕊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我逐渐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能为中国羽毛球选手翻译真的非常荣幸。”
身处异乡,听到为中国羽毛球队加油的声音,李诗蕊感到非常振奋,“有好几次我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喊加油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半决赛石宇奇对战法国选手小波波夫那一场,我在楼下工作间也能听到现场观众在每一分之后的欢呼。当时石宇奇拿到了最后一分,我激动地差点跳起来。”
这是李诗蕊第一次从头到尾关注一项体育赛事,她对竞技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我在32进16的时候去现场看过一些打得很胶着的比赛,只要这一场输了,那在这次赛事就没有出场机会了。我深刻感受到了体育赛事的残酷性,想要获得冠军,一场都不能输。”而在帮助外国记者采访中国运动员时,魏雅欣的一句话让李诗蕊印象深刻,“有记者问魏雅欣觉得黄东萍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她当时的回答是:黄东萍‘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后来回想起这个回答,我还是很感动,真的能感受到每一个国羽球员都在尽全力去救每一个球,不到最后不放弃。”
除了一些中国球员,李诗蕊也关注到了外国选手,“我和一起工作的印度尼西亚的翻译关系比较好,所以也有关注一些印尼选手的比赛。我看到他们即使输了,也不会露出非常沮丧的表情,反而是干劲满满的样子,这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输掉比赛,战胜了之前的自己也是一种胜利。”
无论是“球不落地,永不放弃”还是勇于突破自己,这些体育精神都是李诗蕊在日本公开赛一周翻译工作中积累的精神财富,这也会激励她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