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智化儿童青少年运动促进健康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体育局、北京经开区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会。
该项目由体育总局科研所牵头,联合了北京大学、体育总局运医所、上海体育大学、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山东体育学院等9家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整合了运动科学、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康复工程等多学科资源,聚焦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四小”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小心眼”)、脊柱侧弯(“小豆芽”)、肥胖(“小胖墩”)和近视(“小眼镜”),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运动干预与数智技术融合,构建科学、精准、高效的运动健康促进体系,将重点研发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可穿戴设备、训练儿童青少年健康垂域大模型,赋能体育教师实现运动促进健康的智能化、精准化与标准化,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
启动仪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奥运攻关技术创新联合体,并对已在国家队中使用的相关成果、正在研发的大模型及应用场景和现阶段产出的穿戴设备等做进一步讲解。体育总局科研所相关专家介绍,虽然启动会项目针对的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但所属课题中存在研究成果可转化应用于奥运备战工作,“比如无标记的运动识别算法,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点识别算法做关键点增强后,识别出人的骨骼,计算出运动中涉及身体活动状况、动力学等数据。以篮球和跑步为例,教练在运动员做起跑或者投篮时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给出改进建议,但短时间难以得到量化数据。用了我们的工具,不管是校园体育训练还是国家队备战,教练可以在程序内看到骨骼动作变化、关节角度等细节。未来加入冠军模型后,可以进一步结合相关运动员的数据,对比出其他参与训练的人在完成技术动作时的区别、误差,进而让改进方法和改进空间更明晰。”
在专家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和学者围绕技术路线、多学科协作、数据标准化与成果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现阶段进展,相关支持单位代表介绍配合情况,项目组骨干成员围绕数据整合、实验设计、成果推广等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并明确了近期工作任务与合作机制。
(张博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