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郝宗良 冯志钊
“我们基地上万名新兵,体能及格率达到90%以上,且无一例重大训练伤病。”初冬清晨,当笔者来到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训练处,新训办公室参谋黄武说出了这个有些“不可思议”的练兵成果。
瞄准身体机能科学组训
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这一练兵成果,并不为过。面对部队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新兵身体机能难免有些不适应,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很容易出现训练伤。
此前,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新兵结业考核中,约两成的新兵因伤病导致成绩受到影响,其中还有部分新兵因伤导致弃考,跟踪伤病号发现,其中一些新兵下连形成战斗力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训练要讲求科学,盲目训练不仅无法提升成绩,还会影响新兵训练进度。”该基地负责人说,传统组训模式多采用惯性经验做指导,为了提升成绩,使新兵过早进行大负荷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还存在极大的健康风险。
创新组训方法常态监控
为此,该基地专门成立教学研讨组,依据新兵身体机能科学制定“60天训练计划表”,采用精细时长划分、规范组训流程的方法,对“热身激活、主体训练、拉伸放松”三项内容进行规范,创新提出预防训练伤“常态监控”法,即:训练后疼痛时间超过30分钟;疼痛等级达到三级;同一部位连续训练三次出现疼痛感。
新兵在训练中如果符合其中一条,属于正常现象,组训者需要加强监管;符合两条,则说明新兵会有一些潜在的病变,组训者直接停止训练,待其疼痛缓解再进行训练;如果三条都符合,证明新兵身体可能形成炎症,必须马上就医。如此一来,新训骨干既掌握了科学方法,还树立了科学训练的理念。
引体向上是新兵体能训练的重难点课目,对新兵的爆发力要求较高,多数新兵不仅难以快速实现成绩及格,还容易出现肌肉拉伤。他们根据背部肌肉发力模式,采取“训练前热身、训练中进阶、训练后放松”的“闭合”式流程,既有效杜绝训练伤的出现,又循序渐进提升训练成绩。
融入趣味训练提升成绩
不仅如此,他们在训练计划上还颇有一番研究。他们采集新兵身体机能数据,再结合入伍阶段训练强度,科学做好“加减法”。告别以往“跑圈”“拉杠”和睡前“三个一百”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能、心理、意志等多方面融合,把负重折返跑、掰手腕、一对一拔河等趣味类活动融入训练间隙的小比武、小竞赛中,训练间隙进行放松恢复,促进体能水平与预防伤病能力同步提升。同时,专业军体教员团队编写《新兵军事体育训练指导手册》《单杠引体向上并不难》《训练伤防控技术》《军事体育训练辅导视频》等教材供大家借鉴,训练动作、热身标准都详细记录在里面。
多措并举,科学预防新兵训练伤。截至目前,该基地秋季入伍新兵无一例严重训练伤,军事训练考核成绩综合及格率达到九成以上,新训骨干专业军体理论优秀率达到100%,更有数十人取得了国家级健身教练资格证。据了解,他们下一步将与地方专业体育院校、特种作战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研究更加符合高原、戈壁、丛林等环境中预防训练伤的创新做法,为每一名新兵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