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蕾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独具特色的无人机运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投身其中。然而,随着无人机数量的激增,如何确保安全、规范地飞行,成为行业发展议题。在2025年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苏州站)现场,记者就此采访了赛事总裁判长李丹,他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解读。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无人机“黑飞”被明确界定为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或未实名登记,未遵循法定流程,擅自开展的无人机飞行活动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李丹进一步阐释道:“无照飞行、未实名登记飞行、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操控模型航空器在划定空域外飞行、非法改装无人机后进行超限飞行等,都属于‘黑飞’范畴。”例如,机场附近、军事基地周边等区域,对飞行安全有着极高要求,未经许可放飞无人机,无疑是将公共安全置于险境,属于典型的“黑飞”行为。而在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居民日常休闲的公园里,情况则需具体分析。若公园所在空域属于管制空域,居民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就放飞无人机,或者无人机未实名登记,以及未成年人在无成年人现场指导的情况下操控无人机飞行,均违反了规定,被视作“黑飞”行为。
对于运动类体育竞技类无人机,其飞行区域有着更为明确的界定。以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为例,比赛区域是临时划定的,比赛结束后,若运动员依然在该规定区域飞行,即属违规操作。
“管人比管机器难,提升从业者认知才是关键。”李丹说,应用类无人机因配备飞控、GPS设备数据及拥有后台数据管理功能,在禁飞区域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管控。然而,体育竞技运动类无人机大多不具备这些功能,管理的重点不得不落在提高飞行人员的行为意识上。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对操纵手实行分级管理,技术等级分为少年级(14岁以下)、初级、中级、高级、特级五个级别。通过系统的培训与严格的考核,不仅能够甄别飞行技能,更能强化法律法规教育。李丹强调,“考核绝非仅仅是技能测试,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的深度灌输,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清晰地知晓飞行禁区与规范。”
此外,无人机飞行安全,设备检查与人员资质二者缺一不可。李丹特别提醒,飞行前要对遥控系统、图像传输系统、动力系统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在陌生环境飞行时,务必对遥控系统进行无线电拉距测试,确保飞机不会失控;同时,仔细检查图传系统是否存在干扰,动力系统中的电池、螺旋桨等部件是否安装牢固。
随着无人机竞速运动的日益普及,公众对无人机的认知不断加深,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将持续强化持证飞行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范围,致力于推动行业形成“人人知规范、人人守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