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 宁
傍晚,随着太阳开始落山,不少游泳爱好者选择到室外泳池游泳。52岁的周明刚结束1000米自由泳,扶着池沿慢慢起身,结束了他一天的健身。“看见左臂上那道淡粉色的疤痕了吗?去年这时候,这道口子差点让我栽在泳池里。”他用毛巾擦着头发,语气里带着后怕。
周明是个有十年泳龄的爱好者,往年夏天总爱泡在室外池,觉得“晒着太阳游泳才够痛快”。去年七月的一个下午,当时室外温度37摄氏度。“浅水区那天人特别多,我就直接往深水区钻。”他回忆道,游到第三圈时,意外毫无征兆地来了。周明转身换气时,左臂肘不小心撞到池壁的瓷砖棱角上,“当时只觉得疼了一下,水里也看不清伤口,就想着‘男人这点伤不算啥’,接着往前游。”可划了没两下,他发现左臂使不上劲,水里泛起丝丝血色。“我想靠到池边,却突然觉得头晕,眼前的水线都在转。”他挣扎着抓住浮标线。“救生员把我拉上来时,我才看清伤口有两厘米长,肉都翻着。”更让他后怕的是,急救箱里的血压仪显示,他的收缩压只有85毫米汞柱。高温下长时间暴晒让他轻度脱水,加上伤口失血,周明差点在水里晕厥。
“医生说我是典型的‘夏季游泳三重险’。”周明掰着手指细数,“没做好热身就猛发力,池边高温让身体脱水,伤口在水里没及时处理,这三点凑一起,不出事才怪。”他现在每次去泳池,背包里必装三样东西:一小瓶淡盐水、便携碘伏喷雾和防晒袖套。“你看这袖套,冰丝材质,戴着手肘撞一下也不怕。”
说到夏季游泳的“雷区”,周明说:“很多人觉得水里凉快,就忘了防晒。其实紫外线透过水面反射,晒得更狠。我去年脖子被晒脱皮,疼了一星期。”他现在会提前半小时涂防水防晒霜,游泳超过一小时就上岸补涂一次,“年纪大了才明白,晒黑是小事,晒伤皮肤可是一辈子的事。”
周明说他现在还知道了有“三不原则”:不在正午去室外池,那时候水温能到30摄氏度,水里待久了容易头晕;不空腹也不饱腹游泳,早上吃完早餐过一小时再下水,傍晚游泳前就吃根香蕉作为补充;不在水里逞强,觉得累了就立刻扶池边休息,“我去年就是觉得‘再坚持一圈’,才把自己逼到危险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