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圆
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日前在江苏常州激战正酣,中国队也在主场力争佳绩。就在前一周,他们在东京举行的日本公开赛斩获3金1银。从日本公开赛到中国公开赛,国羽“背靠背”作战,我也跟随他们的脚步从东京到常州,更加真切感受到每一枚金牌、奖牌后的不易。
日本公开赛遇到最多困难的选手一定是刘圣书/谭宁,作为女双一号种子和卫冕冠军,她们在前三轮比赛中都被安排在每个比赛日最后一个出场。经过一整天等待比赛的煎熬后,上场时现场观众已寥寥无几。而在1/4决赛中,她们更是经历了三次热身活动被叫回等待比赛的小插曲。与此同时,当时正在生理期并不在最佳状态的谭宁,每次调动身体都需要比前一次付出更多。我不禁为她们感到担心,每次采访结束后,都为她们打气。然而,她们的表现让我的担心有些多余。
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刘圣书/谭宁全都克服了并成功卫冕,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状态再差也不能随随便便输球。”这是“圣坛”组合在贾一凡/陈清晨师姐们身上学到的,“无论在何种困难情况下,站在场上都能够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很好。”这是她们希望以后都能够做到的。
时隔10年,石宇奇帮助国羽男单再夺日本公开赛冠军,这个冠军给了他自己和国羽更多信心。从今年全英公开赛后,石宇奇受到肠胃疾病困扰,日渐消瘦的身体,无法长期维持高强度的训练。在5月至6月进行的世界羽联巡回赛东南亚赛季新加坡和印尼两站比赛,石宇奇都没能闯入决赛,世界排名也从第一降至了第三。经过此前一个多月的系统训练和康复,来到东京的石宇奇找回了自己。决赛中,他与小9岁的法国选手拉尼尔奉献了一分钟61拍的极限拉扯,他们一个躺倒一个跪倒。最后是石宇奇凭借顽强的拼劲,赢得了这一分,为他夺冠奠定基础。如今的石宇奇心态变得更好,在东京的每一天,他都在和我说着“3号种子再坚持一会儿”的玩笑梗,而他也真的坚持到了最后。
出国采访即使赛前准备得再充分,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在日本公开赛比赛前一天,我按照计划准备采访国羽赛前适应场地的情况,但却被媒体经理告知,场馆设施还在搭建中,不允许进行现场拍摄和采访。于是我临时调整计划,随即联系队伍计划当晚在入住酒店进行采访,然而我又被酒店工作人员告知不允许采访和拍摄。最终,我通过线上采访,完成了赛前国羽备战训练的报道。
7月20日,日本公开赛结束当天,国羽乘坐东京时间晚上8点的飞机,于北京时间晚上10点半抵达上海浦东机场,随后乘坐三个多小时的大巴,于7月21日凌晨到达常州。7月22日下午,他们就开始了中国公开赛的赛前适应场地训练。克服“连轴转”的艰辛,国羽在主场作战依旧力争战绩。
在常州,我也继续陪伴国羽征战。相比队员们遇到的困难,自己的辛苦、疲惫都不算什么,能够记录和见证他们的成长和重要时刻,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