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彤
从2004年入职到现在,这应该是我经历过最困难的一次采访了。这次我接受的任务是“决胜巴黎,绽放奥运——奥运冠军面对面”巡回宣讲活动西藏站的采访,这也是系列宣讲活动的收官之战。本以为凭着二十几年的采访经验,这应该是一次比较轻松的任务,没想到行程会如此艰难。
其实,对我形成困扰的只有一个问题:高原反应。我们第一站来到林芝,由于航班起飞时间较早,前一晚为了赶飞机几乎没怎么睡觉,下了飞机又马不停蹄地工作,到了晚上,神经性头疼向我袭来,幸好我随身备着药,总算熬过了第一关。
第二天的活动在鲁朗镇,那里海拔更高,车里几乎每个人都开始吸氧,包括奥运冠军们,也都陆陆续续出现高原反应。但是在宣讲、互动环节,大家都拼尽全力坚持着,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每一个来听宣讲的群众都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
如果说林芝只是高反小小的“下马威”,到了拉萨,大家的反应就更厉害了。到拉萨的第一天晚上,我头疼到无法工作,不得已只能在酒店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插上氧气,边吸氧边写稿。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我的症状不仅是头疼、头晕,还伴有全身酸疼,甚至到了拉着行李箱都无法走路的地步。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高原反应的厉害,也开始担心起我们的运动员。
果然,在去军营的时候,刚下飞机就奔赴活动目的地的黄雨婷产生了强烈的高反,在几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她才能慢慢走路。但是为了不让战士们失望,黄雨婷坚持着进行宣讲和互动。其实,在西藏的几天时间里,李倩、龙道一都陆陆续续出现过高原反应,但是他们都竭尽全力完成每一次宣讲和交流互动,而这种精神也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媒体记者。
在最后一次宣讲地点外的大厅,展示着很多中国历代珠峰登顶者的照片,以及他们穿过的登山鞋、登山服,用过的照相机等。一路走来,我也仿佛跟随中国体育勇攀高峰的脚步,昂扬前行。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中国体育报》的照片让我几乎落下泪来。其实,作为“体育传媒国家队”,我们这张有着60多年历史的报纸记载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记录着我们一代代记者、编辑克服困难,勇于突破自我的故事。同为国家队,我们一路跟随奥运冠军的过程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的过程,是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华体育精神,激励的不仅仅是运动员,还有我们这些媒体人。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自己的赛道上,拿到属于我们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