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在现场”邀请四名记者分享在一线的采访感受。在中国射箭队训练场,她见证中国“箭”儿冒雨备战世锦赛;在小篮球系列活动全国总决赛,她拿起笔记录场上的拼搏、汗水、友谊;在山西省繁峙“县BA”现场,她感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在中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他目睹足球运动给小队员们带来的切实收获。
梁 琰
2025年射箭世锦赛之前,我准备到中国射箭队看看大家的备战情况。前一天上午刚和队伍确认了第二天的采访行程,傍晚我就收到了手机发来的暴雨预警,第二天将会下一整天的雨,特定时间段还将下暴雨。
我心里萌生了采访改期的想法,“难道明天我一定要去采访吗,晴天过去是不是更方便?下那么大的雨,队伍说不定会停止训练,万一我过去看不到训练怎么办?”惰性一下子占据了我的大脑。但我转念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娟娟冒着大雨夺冠的场景,心想大雨中的训练场一定藏着不少故事,我不能因为懒惰而错过,于是马上和队伍再次确认第二天的训练安排,队伍的回复是:“明天有队内比赛,正常训练。”果然,暴雨打乱不了中国射箭队的训练安排,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现场呢?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从家出发时下的还是蒙蒙细雨,等到我九点多下了地铁出站时,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像要把雨伞砸烂似的,路上的积水让人举步维艰。我到达射箭训练场时,实时天气已经转为中雨。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队员们在雨中训练。他们除了在脚上套上防水鞋套、身边多放了几把雨伞,好像和平时训练没什么两样。拉弓射箭的眼神像平常一样坚毅,队友间互相加油的声音像平常一样洪亮,能穿破训练场的顶棚。无论雨下得多大,打完一轮,运动员、教练员们都会撑开雨伞走到箭靶处拔箭,一只手拔不下来时,雨伞会被他们扔到草地上,直到拔出所有箭支再重新打伞。一些没有戴帽子的运动员脸上沾满了雨水,他们回到训练棚下只是用袖子擦擦脸,就又投入了下一轮的发射。泥泞的草地让他们的鞋套、裤管都溅上了泥点子,但队员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是专注自己手里的每一支箭。
这一天是国家队和北京队的交流赛,为了模拟世锦赛的密集赛程,比赛安排得非常紧凑,训练节奏并没有因为下雨天而放缓。中国射箭队教练说,这是队伍等了好久的雨天,队员们在世锦赛前需要适应雨天环境。运动员们告诉我,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下雨天训练和比赛,下落的雨点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风向。
下午五点,在雨中进行了一天的模拟赛终于结束,“辛苦啦!”国家队和北京队队员相互道别,人群中传来一句:“北京队加油,谢谢北京队!”立马有另一个人回应:“国家队加油!”这一天的射箭场上没有输家,只有为了射中靶心而冒雨训练的神箭手,只有想让中国射箭在世界赛场展现风采的可爱的运动员。
训练结束后,教练给我发了一张照片,在照片里,所有箭支都落到了10环范围内,三位姑娘打着伞站在箭靶边上,为自己点赞,笑得特别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