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红 蓝惟东
寒冬时节,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创新使用科学规范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有效促进了军事训练成绩提升,增强了官兵身体素质,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夯实了基础。 教授方法 科学合理促提高
行进箭步蹲、仰卧举腿、直立单腿撑……12月下旬,该支队室内综合训练馆内,入伍前是专业运动员的上等兵李伯垣正围绕“如何科学组织军事体育训练”为军事体育教员们进行讲解示范。
“强军须强体,强体为打赢。”该支队作训参谋路开通告诉笔者,他们针对当前部分骨干缺乏军事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能训练节奏把握不够科学等问题,结合贯彻落实《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借鉴地方专业体能训练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联系院校体育教学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并通过集中培训、示范观摩的方式向全支队推广。同时,该支队根据训练强度、训练难度、训练内容、训练进程循序渐进进行课目演示,进一步引导官兵深化思想认识,掌握内容标准,熟悉科学方法,使之向实践转化、向战斗力转化。
新举措激活“一池春水”。上等兵萧金正上肢力量相对薄弱,在一次负重训练中,还因为盲目加大训练量,造成大臂肌肉拉伤,一度让他对军体训练产生阴影。中队专门安排军体骨干帮助他恢复训练、增强信心,还特别为他“私人订制”针对上肢的训练计划,使萧金正的体能训练成绩稳步提升。
建档立案 精准有效强素质
“前几年体能训练的课目比较单一,常常是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这些‘老样式’。”该支队作训科长刘博介绍,以往支队组织军体训练,采用齐头并进的组训模式,容易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官兵“吃不消”、基础较好的官兵“吃不饱”,部队训练成绩提高缓慢。如今,《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对官兵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5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逼着组训人员摒弃旧思维,全方位提升身体素质。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此,他们改变以往“粗放式”的体能组训模式,把素质过硬的骨干推向组训施教一线,让他们担任教练员,实时跟踪官兵每日的训练,精准掌控每名官兵的训练数据和动态变化,并建立详细的训练档案。
“研究分析战士的训练档案后发现,部分战士的下肢力量训练内容单一,导致下肢爆发力不够。”该支队中队长刘佳向笔者介绍,为提高战士的短程冲刺能力,他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健身训练方式,在提升大家训练热情的同时,加强下肢肌群力量训练,使训练更科学更有效。
量身订制 全面综合提质效
体能是战斗力的基础,更是战场生存的重要保证。为提升训练实效,他们借鉴地方专业训练机构、Keep软件的经验,探索推广“六边形”体系、进阶训练等方法,并围绕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学等运动机理,逐个课目研究、逐人考核过关。同时,针对军事体育训练特点,探索训练场馆建设规范、功能区域划分、器材保障标准,提高部队训练效益。
近年来,该支队在收集官兵需求意见的基础上,遵循军事体育训练规律,为基层大、中队补充腹肌组合训练器、弹簧拉力器、健腹轮等辅助器械1000余件,让简单实用的训练器械“住”进班排,引导官兵根据自身训练实际制定“专属套餐”,积极开展体能辅助训练。
笔者在单杠训练区看到,参训人员先是采取旋转稳定、蜥蜴爬、四肢行走等方法充分热身,随后在教练员指导下,部分人员进行直臂悬垂练习,其他人员则进行水平前推、哑铃推举等辅助练习,提升了单位时间训练效益。
支队参谋长王广兵向笔者介绍,精准、丰富的训练套餐实施以来,全支队官兵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在最近的一次月度考核中,基础体能优良率提升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