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体育报
06:健康快车
运动有效应对抑郁症年轻化
贵州织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趣味体育活动。

  本报记者 刘昕彤文/图

  据今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而体育研究成果发现,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减轻抑郁症的症状。

  据专家分析,青少年缺少成年人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压力,可用来应对压力的工具却更少。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父母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春季是户外出行的好机会,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出门享受春光,放松身心。“孩子上了初中,跟父母交流少了,玩手机、看电脑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担心孩子的视力,也担心孩子有心理压力,周末带她放松一下,出门爬山、采摘,转换一下心情。”来自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说。

  清华大学体育部党委书记、运动人体科学博士马新东教授曾在采访中表示,运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现在城市里儿童青少年骑自行车、走路上下学的情况越来越少,这种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每天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超过2至3小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说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专家表示,经常参与运动锻炼的群体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体育活动越多,积极情绪越高。这些都证明运动是一剂良药。目前,运动锻炼已被许多医疗机构视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学龄前儿童在全天内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力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体力活动并不是指一次完成,可以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如上楼梯、快走等,也可以在幼儿园活动课中完成,如做体操、玩游戏等。 

  小学阶段运动强度可以逐渐加大。一般来讲,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应进行3天的中、高强度有氧训练。要把运动变成生活方式的一种,每天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睡眠情况、营养状况来安排合适的运动。

  初中阶段可以采取一些力量训练。这时候儿童青少年的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得比较完善了,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和高强度训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体育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赛场纵横·专题
   第05版:各地风采
   第06版:健康快车
   第07版:健身视点
   第08版:体彩天地
北京市全民健身与营养社区行启动
正确发力、科学运动远离腰痛
登山踏青掌握正确步法
重庆体科所“健康大巴”为市民送健康
运动有效应对抑郁症年轻化
中国体育报健康快车06运动有效应对抑郁症年轻化 2023-04-19 2 2023年04月19日 星期三